五月,春和景明,惠風和暢。崇川法院的“融和法官”們紛紛行動,及時進駐各街道社區,本著“如我在訴”的宗旨積極化解矛盾糾紛,強化“融和法庭”的實質化運行,滿足群眾多元司法需求。“融和法庭”正落地生根、有序運行,用“鄰”距離的尺度,實現司法為民“零”距離的力度與溫度。

5月21日,立案庭庭長王小燕和團隊長蔣瑜妹來到狼山街道調處一起買賣合同糾紛。原告從事五金批發,向被告供貨,貨值共計105000元,被告僅支付50000元。原告人在外地,法官與雙方當事人充分溝通協調并征得同意后,決定通過“融和法庭”新模式組織雙方線上調解案件。

 “融和法庭”具有全流程無紙化流轉、全流程音頻、視頻等功能,通過無縫鏈接審判與電子卷宗系統,以“1張網+1終端+1平臺”的模式為基層解紛提供專業支撐和“家門口式”服務,調解現場雙方當事人進行視頻交談,在法官的主持下雙方當即達成了和解協議,整個過程不到10分鐘。

5月24日,調解團隊長江冬梅來到鐘秀街道郭里頭村社區“融和法庭”,家住郭里頭村的徐某與姜某一直存在買賣一次性紙杯、飯盒等業務往來,截止2024年3月12日,姜某欠徐某貨款15000元未付,徐某也不再向姜某供貨。經調解,雙方達成一致調解方案:從今年6月開始,每月支付5000元,到8月底全部還清,如違約,另加違約金3000元。因姜某在外地學習無法到場,本案也進行了遠程調解。

本周的果園社區“融和法庭”及中南商圈“融和法庭”,也都可以見到調解員忙碌的身影。調解員許美燕:“沒時間來法院,我們非常理解,你家周邊有一個我們法院設立的‘融和法庭’,你不需要來法院的,我們一起去‘融和法庭’調解!”調解員顧華:“小區達到安裝充電樁的安全要求,應當同意業主的安裝申請,我們一起到附近的中南商圈‘融和法庭’調解,我把法院之前的判例帶上,之后的案件都可以適用示范調解。”

 “融和法庭”的成立,有助于打通為民服務、訴源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將法律服務送到群眾身邊,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司法服務。在這里,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溫暖的關懷,法庭成了群眾貼心的鄰里。“融和法庭”的每一次調解、每一次審判,都充滿了對群眾的深深關懷,它用法律與群眾之間的“鄰”距離實現了心與心的“零”距離。讓我們共同期待,“融和法庭”在未來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推動司法為民、訴源治理、多元解紛貢獻更多的力量。

今年以來,崇川法院深度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推進“融和法庭”建設,以“1張網+1終端+1平臺”為基層解紛提供專業支撐和“家門口式”的服務,目前已建成的18個融和法庭惠及崇川區16個街道,已實現全覆蓋,共完成網上立案116件,矛盾調處81件(司法確認58件),涉訴輔助事項辦理40次,案件審理41件,普法宣傳6次,“融和”工作機制取得喜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