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1).JPG

僅一天時間,從線上到線下,從法庭到鎮村,贛榆法院墩尚鎮融合法庭便成功化解兩起糾紛,充分展示了融合法庭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特點。融合法庭不僅為當事人提供了家門口的司法服務,更在源頭上預防矛盾糾紛的升級,全區域打通司法服務的“末梢神經”,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一環,為贛榆區的和諧穩定貢獻了重要力量。

融合法庭“治未病”抓前端

“張法官,你看這官司也沒多少錢,但這事兒影響我很多天了!”當事人的一句肺腑之言,道出了融合法庭在群眾心中的分量。

下午3點,這是贛榆法院墩尚鎮融合法庭剛剛調解的一起勞務合同糾紛。原被告因光伏安裝工程的款項問題產生分歧,原告在多次催款無果后,選擇將此事訴諸法院。承辦法官考慮到雙方過去曾有過合作關系,且此次糾紛更多是出于誤會和溝通不暢,為了從根本上化解兩人的矛盾,法官提議雙方就近前往被告所在地的融合法庭進行調解。在調解中,原本劍拔弩張的原被告雙方,在法官和書記員的耐心引導下,態度也逐漸變得平和。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詳細約定了款項的支付方式和時間等,法官第一時間在融合法庭為訴訟參與人在線申請司法確認,至此,前后一小時這起糾紛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融合法庭作為贛榆法院推進訴源治理的創新舉措之一,充分發揮了其便捷、高效的特點。從傳統的“坐堂辦案”到“家門口解紛”,從被動地“等你來訴”到主動地“止于未訴”,從單純處理“是你在訴”的案件到更加注重矛盾糾紛的前端處理,融合法庭在糾紛解決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訴至人民法院的糾紛,按照自愿、合法、就近原則,基層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法庭通過“融合法庭”分流至基層解紛力量進行調解,促進糾紛就地化解,將“融和法庭”這個連接點真正地調動起來,推動更多矛盾糾紛化解于苗頭,解決在訴前。

融合法庭“聚合力”提效能

張某與王某,這對在魚飼料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搭檔,因一筆巨額貨款糾紛陷入僵局。王某拖欠貨款,張某多次催討無果,只好拿起法律武器維權。然而,王某身在外地,如何快速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成為擺在張某面前的棘手問題。張某找到了設在家門口的融合法庭!

面對這一異地糾紛,沙河法庭在墩尚融合法庭充分利用“江蘇微解紛”等線上平臺,讓調解變得智慧又便捷。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就輕松把調解現場“搬到”了線上。調解員孫宜霞憑借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一方面安撫張某激動的情緒,一方面與駐庭法官張暖暖、轄區網格員、人民調解員緊密溝通,形成解紛合力。

通過線上平臺,雙方當事人雖相距甚遠,但能夠面對面溝通,消除誤會和隔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雙方當事人同意次日來到法院,心平氣和地把這筆“糊涂賬”算清楚。最終,雙方達成了分期付款協議。

融合法庭“精準普法”筑基石

短短兩個多小時,墩尚鎮“融合法庭”如同一座高效運轉的法治樞紐,成功讓兩起糾紛的當事人坐下來,平心靜氣地溝通問題,不僅靠前解決群眾糾紛,更是為群眾提供了最直接的普法教育。

“法官,別人欠我錢,我能起訴夫妻倆嗎?”“法官,我們網格員或者法律服務所的同事該如何操作這些平臺?”……面對大家各種細致的咨詢,贛榆法院的法官張曉曉耐心傾聽,然后精準答疑,為大家解開心頭的疑惑。

隨著群眾咨詢的熱情高漲,沙河法庭負責人秦濤召集墩尚鎮信訪辦、司法所、墩尚鎮人民調解委員會以及羅陽法律服務所的同事們,共同商討“融合法庭”在多元解紛中遇到的難題,并探討技術支持與人員對接的最佳方案。可以說,多部門協作、多平臺互通、多人員協同聯動,就像一張緊密的網,把矛盾糾紛牢牢網住,從源頭上預防、前端上化解、關口上把控。

為實現更廣泛、更深入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贛榆法院全面推行“1+15+2N”模式,構建訴源治理大格局。在15個鎮實現“融合法庭”全覆蓋,縱向在村級設立N個“法庭e站”,構建起N個行業調解訴調對接機制,積極融入黨委領導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體系建設,全面構建訴源治理大格局,為黨委領導下的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運作提供法治‘鏈接’。通過融合府院聯動、多元解紛、庭所共建、院格融合等機制,形成一個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矛盾糾紛化解網絡。 

未來,贛榆法院融合法庭將進一步加強與基層解紛力量的合作與聯動,形成更加緊密的工作共同體,共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優質的法律服務。同時,融合法庭還將加大對普法宣傳的投入力度,通過庭審直播、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提升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