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有一條小路
作者:何壽青 發布時間:2012-12-24 瀏覽次數:1064
每一次回到老家,總是少不了陪同我那年邁的母親嘮嘮家常,再陪同老父親抽著香煙一起到田埂上或者門前的小路上走一走,順便再到自家的菜園子里轉一轉,當然更少不了采摘一些新鮮的蔬菜帶到城里來,所以心情格外舒暢。而更讓我難忘并充滿遐想的還是要數我家門前的那條小路了。
二十五年前,老支書領著鄉親們就曾沿著這條小路敲鑼打鼓,將《光榮入伍通知書》(當時叫“喜報”)送到我家。如今,小路變大道,泥土路修成水泥路了,但小路的舊貌至今在我心中一直沒有湮沒。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我那個僅有著二十來戶人家的小村子,三面環水,小村子沿著小河東西一線散開,并被小河由東到北,再由北到西,三面半包圍著,僅迎面向南是敞開著的,故被稱為是“河套子村”。曾經聽奶奶講過,這里曾是革命老區,新四軍、國軍、偽軍都曾留下足跡,前副總理譚震林、江蘇省原省長惠浴宇等革 命前輩都曾在這里戰斗過,確實是一個適宜打游擊的好戰場。村子前面有一條經過我家門前并且橫貫東西的小路,蜿蜒曲折,把莊戶人家串在一起。連接小路通向村外的僅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路,在村子中間與小路連成“丁”字形,但在當時可稱得上“大道”了,鄉親們要想出門串親、趕集,非走此路不可。
小路雖然不寬,僅夠一個人力板車穿行,但兩邊長滿了莊稼,特別是到了春暖花開季節,綠油油的麥浪、菊黃的油菜花,不時有幾只蜜蜂飛來飛去,放個風箏也特別愜意,確實是一個賞花休閑的好場所。不過到了陰雨天,那可就慘了,泥濘的小路,繩子一樣纏緊我無力的腳步,使道路更加難行,渾濁的泥漿沾到我的身上, 弄臟我的衣褲。特別不能容忍的是,泥土好像是落后農村的象征,一身泥土的人無論走到哪里,似乎都讓人瞧不起,也常常被城里人歧視地稱為“老土”、 “泥腿子”等。在當時小村里僅有的幾輛“鳳凰”牌或“長征”牌自行車,確實讓人羨慕不已,在小路上能夠騎上自行車也好“風光”一陣子,可遇到陰雨天,那不 是人騎車子了,卻是車子在“騎”人。
如今,通向小村子的泥土路變成了水泥路,又寬闊又平整,到這里的車子也多了起來,出租車可以開到各家各戶的門口,大貨車也可以通行。小商小販們開著小貨車也將生意做到了各家各戶。
聽老鄉們講,村前的這條小路還將進一步拓寬,而且路的兩旁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架起高桿路燈,或蓋起廠房。老鄉們笑逐顏開地說:“要致富,先修路;城里人享受的,我們農村人同樣可以享受;通達工程好!黨的新農村建設政策就是好!”
漫步在鄉間的小路上,總是浮想聯翩,更忘不了兒時伙伴的歡歌笑語,田地里的蛐蛐、花生、甜瓜、西瓜都成了我們歡樂的源泉,吃著、玩著、追逐打鬧著。光著的小腳丫和裸露著的瘦黑的肩膀成了記憶里最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