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門法院審結一起侵權損害陪產責任糾紛,認定河道清淤工程施工單位因未設置施工警示標識,且未及時清理道路上殘留淤泥,造成經途三輪車滑到側翻,駕駛員腿部骨折,判決施工單位賠償三輪車駕駛員各項損失共計7萬元。判決后,施工單位提起上訴,南通中院二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被告某工程隊承接一項農村河道清淤工程,施工過程中,工程隊將挖除的淤泥裝車運走,在施工路段上殘留了部分淤泥未清理,亦未在施工路段設置警示標志。原告馬某駕駛無生產許可、未注冊登記的電動三輪車行駛至施工路段,在拐彎過車中因道路濕滑發生側翻,造成馬某腿部骨折。馬某將施工隊起訴至法院,要求賠償各項損失共計12萬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工程隊作為案涉工程承包人,應當切實負責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其在施工后未及時清理淤泥,亦未設置警示標識,未盡到安全管理義務,應承擔侵權責任。原告馬某駕駛未經機動車主管部門許可車輛上路行駛,且途徑鄉村道路未謹慎駕駛,對損害發生也具有一定過錯。最終判決被告工程隊賠償原告各項損失7萬元。

法官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八條規定:“在公共場所或者道路上挖掘、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造成他人損害,施工人不能證明已經設置明顯標志和采取安全措施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明確規定涉道路施工必須設置明顯警示標識,采取安全措施。本案中施工隊雖然認為公安部門出警記錄不能直接證明案涉地段遺留淤泥,但根據上述法律“舉證責任倒置”規則,只要施工人不能證明其履行了設置警示標識和采取安全措施的義務,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房屋建設工程都有被圍欄圍起來的施工區域,群眾一般不會,也無法進入施工區域,施工的公共危險性較低。但道路、橋梁、水電等市政工程的施工區域,與群眾生產、生活區域存在重疊,如不加以警示,群眾很容易就會誤入施工區域,出現安全風險。市政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遵守《民法典》規定,及時設置警示標識并嚴格采取安全措施,否則將對群眾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該案中,原告馬某駕駛無生產許可、未注冊登記的電動三輪車上路行使,違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對損害的發生具有過錯,法院也依法判令馬某自行承擔部分損失。法院提醒廣大群眾,一定要按照交警部門規定,駕駛符合安全、登記標準的機動車、非機動車上路行使,否則就是對自身安全的不注意,發生事故將可能自行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