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某傍晚,王某(20歲)與幾個朋友酒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摩的司機,王某便上前用手拍打司機的頭盔,說:你賽什么賽?趕快給我們一人上包煙!司機表示愿意買煙,但其身上只有二十元錢。王某說:二十就二十!即拽著該司機到前面小店去買煙,司機身上的雨披在拖拽的過程中被撕破。因商店已關門未買到煙,于是王某讓摩的司機將二十元錢交給自己,又踢了司機幾腳后讓司機離開。后王某因醉酒被朋友架回家中,其手中的二十元錢也在回家途中遺失。
    [
評析]

關于本案的認定,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的行為符合搶劫罪的特征,且其與尋釁滋事罪的四種表現形式不能完全吻合或達不到其要求的嚴重情節,因此,定搶劫罪較為合適。第二種意見認為,從本案被告人的犯罪動機及客觀表現來看,應定尋釁滋事罪。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暴力或當場實施暴力相威脅,或以其它使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當場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尋釁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起哄鬧事,隨意毆打、追逐、攔截、辱罵他人,強拿硬要,任意毀損、占用公私財物,破壞公共秩序,情節惡劣或者情節嚴重、后果嚴重的行為。尋釁滋事罪具體表現為以下四種行為:(1)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2)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情節惡劣的。(3)強拿硬要或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4)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在司法實踐中,搶劫罪與尋釁滋事罪的客觀方面有時可能會發生競合,如都可能表現為毆打他人、強拿硬要公私財物,如果僅以客觀行為本身判斷,往往很難準確定罪。但事實上,搶劫罪與尋釁滋事罪有較大差別。

從犯罪的主體來看,搶劫罪的主體是年滿14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而尋釁滋事罪的主體則要求是年滿16周歲的刑事責任能力人。
   
從犯罪的主觀方面來看,搶劫罪的主觀目的是為了非法占有他人財物,而尋釁滋事罪的主觀目的是為了逞強爭霸、顯示威風、發泄不滿或開心取樂,以尋求精神刺激,獲取某種精神上的滿足。

從犯罪的客體來看,搶劫罪是復雜客體,既侵犯公私財產權利,同時也侵犯人身權利,而尋釁滋事罪侵犯的客體主要是社會公共秩序。

從犯罪的客觀方面來看,搶劫罪行為人則一般以具有攻擊性的暴力、脅迫等方式作為劫取他人財物的手段,而尋釁滋事罪行為人客觀上一般不以嚴重侵犯他人人身權利的方式強拿硬要公私財物。
   
從刑罰處罰來看,犯搶劫罪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而犯尋釁滋事罪的,則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綜合上述比較可以看出,較之尋釁滋事,搶劫罪通常具有更高的社會危害性,是刑罰嚴厲打擊的對象,刑法對其規定了更高的法定刑。如不將兩罪認真加以區分,就可能對某些行為人的處罰過于苛嚴,或是放縱某些犯罪嫌疑人。
   
那么,在兩罪的客觀方面發生競合時,如何將兩罪作一正確區分?筆者認為,主觀目的的不同是兩罪的根本區別所在,它也進而決定了犯罪行為所侵犯的客體及社會危害性的大小的不同。故區分兩罪的關鍵就是結合案情,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方面。就本案而言,王某醉酒后向被害人要煙要錢的行為事前無預謀,在遇到被害人時未直接向其要錢,只是讓其買煙,對被害人的摩托車亦未產生占有的念頭,其對被害人實施的暴力行為也較為輕微,向被害人索要的二十元錢亦在回家途中遺落。搶劫罪屬于侵犯財產類罪中的一個罪名,雖然他也侵犯了其他客體,但主要是以取財為目的的犯罪。種種跡象表明,被告人王某行為的目的并沒有直接指向財產,而王某其在供述中所說其行為的動機是酒喝多了逞能是可以采信的。故筆者認為,就主觀動機而言,王某系尋釁滋事。

就本案,有觀點提出,王某的行為尚不完全符合尋釁滋事罪列明的四種情況,或雖部分符合,但達不到其要求的情節,因此定尋釁滋事罪難以找到法律依據,定搶劫罪更為適宜。筆者不同意此種觀點。搶劫罪被我國刑法列為危及人身及財產的嚴重犯罪,尋釁滋事則是以侵害社會公共秩序為主要客體的一般危及人身或財產的犯罪。筆者認為,如果一個行為同時符合搶劫罪與尋釁滋事罪的客觀表現,僅僅因為不構成尋釁滋事罪的定罪標準,即認定為搶劫罪,是有失偏頗的。一個行為是否構成尋釁滋事罪,不應死搬硬套刑法列明的四種情形,而應當綜合主、客觀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如果該行為的確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應當受到刑罰處罰,即便不能完全符合四種情形中的某一種,只要主觀動機是尋釁滋事,客觀上又侵害了社會公共秩序,情節嚴重,亦可以尋釁滋事罪定罪。我國刑法對尋釁滋事罪規定的四種情形具有交叉性,而犯罪形態又具有多樣性,不應將四種情形割裂開來,應綜合考慮認定。當然,如果一個尋釁滋事行為的情節輕微,社會危害性不大,尚不構成尋釁滋事罪的嚴重程度,那么就更加不應構成搶劫罪,只按一般違法行為給予教育或行政處罰即可。本案中王某酒后強索他人財物,并實施了輕微暴力,其主觀上出于逞能稱霸的動機,其行為客觀上又危害了社會公共秩序,具有社會危害性,應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因此,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即王某的行為應認定為尋釁滋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