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了16年的徐某,突然打來電話說,愿意還錢了。

那還是2002年,拖欠朱靜明務工費1.8萬余元的徐某不辭而別。江蘇省常熟市法院執行法官到徐某所在村莊調查走訪,未發現其蹤跡,去當地銀行、車管、房產等部門查詢也未找到其財產,案件不得不終結執行程序。

今年5月底,常熟法院將本案錄入網絡查控系統,發現徐某名下有3輛汽車,多家開戶銀行和支付寶賬號中有余額,執行法官立即通過網絡查控系統對其賬戶進行凍結。很快,徐某便主動聯系了常熟法院和朱靜明。

“他(徐某)當年一聲不吭跑了,一點誠信都沒有。沒想到常熟法院一直惦記著我這事,堅持不懈打擊這種社會不誠信行為,維護了老百姓合法權益。”10月22日,朱靜明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感嘆道。

常熟法院院長楊曉春說,執行信息化在基本解決執行難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常熟法院借助網絡執行查控系統,著力破解查人找物難題,2017年至今新收執行案件2.3萬余件,執結近2.1萬件,執行質效得到有效提升,努力助推社會誠信建設,全力打通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公里。

提升查控速度

10月22日一早,常熟法院執行局員額法官徐鑫上班第一件事,便是和往常一樣,打開電腦登錄“江蘇法院執行案件管理系統”,查看他所承辦案件的網絡查控反饋信息。

“你看這起民間借貸案件,系統反饋被執行人王某在各大銀行有67個賬戶,賬戶按照余額大小順序排列;其支付寶和財付通中也有余額,但名下沒有車輛和房產……”他邊操作邊向記者介紹說。

執行難,第一難便是查人找物難。

徐鑫回憶說,以前辦案,需要申請人提供財產線索,執行法官到被執行人所在地的各銀行、車管、房產等部門逐一上門查詢核實,法官疲于奔命,費時耗力,查詢范圍也很有限,效果并不理想。

“登門臨柜式的查詢,不可能全面核實到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有時,明明知道被執行人有錢,由于找不到人、發現不了財產線索而只能暫緩執行,這也導致申請執行人對法院工作的不理解。”一旁的法官助理邱振華說。

為解決這一問題,最高法院于2014年建立了“總對總”網絡執行查控系統,并逐步與公安部、民政部、人民銀行及商業銀行等16家單位聯網,通過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手段查控被執行人及其財產。

目前,僅銀行的查控范圍,“總對總”就涵蓋了全國3800多家銀行。

與此同時,各地法院積極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點對點”網絡執行查控系統。常熟法院與當地銀行、110指揮中心,以及公積金管理、社保等部門建立聯網專線,擴大查控范圍、提升查控效率。

“總對總”+“點對點”,實現了對多種財產形式的“一網打盡”。

執行局副局長楊金瓊告訴記者,常熟法院設立網絡查控小組,查控專員在新收案件1個工作日內發起網絡查控,快則當天、慢則三五天便有反饋,緊接著對涉案財產提請網絡凍結,多數銀行還實現了資金網絡扣劃。

上個月,徐鑫辦理了一起拖欠勞務費的執行案件,從立案到網絡查控、凍結資金(包括15天異議期)再到扣劃、發還申請人,整個過程用時不到30天。這讓他不禁感嘆:“以前跑斷腿、磨破嘴,現在足不出戶,動動鼠標就能辦成了。”

擴大查控范圍

在案件管理系統,徐鑫點擊“網絡查控”一欄,下設“總對總”和“點對點”兩種模式。點擊“總對總”,查控范圍一目了然,包括全國各大銀行、不動產、車輛、證券、支付寶、京東等,只需要簡單勾選,便能“一鍵”查詢。

徐鑫指著“不動產”一項告訴記者,自“總對總”平臺建立以來,最高法不斷完善這一平臺,擴大查控范圍,不動產網絡查控全國聯網便是近期上線運行的,可以對當事人在全國31個省市范圍內的房產、土地等進行查控。

今年8月,徐鑫承辦了一起買賣合同糾紛案,網絡查控發現被執行人銀行賬戶、余額寶內都沒有錢,但在四川成都有一套108平方米的商品房,顯示為預登記,這讓本案執行工作柳暗花明。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資產多元化,網絡查控系統查到被執行人理財類、證券類財產的情況越來越常見。”執行局副科長王宇說,執行人員不僅查被執行人的銀行賬戶,還會查其銀行賬戶的子賬戶,竭盡全力破解執行難。

前不久,王宇辦理了一起信用卡透支案,網絡查控發現被執行人持有4000股股票,網絡凍結后,被執行人主動打來電話要求還款。如果不還款,執行人員將到股票交易所申請對這些股票進行平倉提取。

資產都是變動的,賬戶里今天沒錢不代表明天也沒錢,老賬戶沒錢不代表不開設新賬戶,這該怎么辦?

邱振華回應說,常熟法院對執行案件絕不是“一查了之”。網絡查控一次沒查到財產或查到的財產不夠執行的,將持續多次進行網絡查控。

邱振華舉例說,他去年承辦了一起買賣合同糾紛案,分別于當年8月、11月和2018年3月啟動網絡查控,多次從被執行人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凍結扣劃資產,直到5萬多元執行款全部執行到位。

據了解,截至今年7月,全國法院通過網絡查控系統為5172多萬件案件提供查詢凍結服務,凍結資金2699.7億元,查詢到車輛4031.8萬輛、證券853.6億股、互聯網銀行存款80.5億元。

織密查控網絡

越來越完善的“總對總”系統,也有“漏網”之時。

今年5月,常熟法院對一起金融借款案進行網絡查控,“總對總”反饋被執行人沒有任何財產線索。但本案承辦人、法官助理徐慶豐卻發現,“點對點”反饋了一條有價值信息:已“消失”一段時間的被執行人淘寶購物地址顯示為黑龍江某地。

根據淘寶購物地址,常熟法院向黑龍江當地房產部門查詢被執行人房產,查到其名下有一處門面房。常熟法院便委托當地法院對這一門面房進行了查封。目前,案件正在執行過程中。

執行局局長戴衛忠介紹說,在已有“總對總”系統的情況下,常熟法院積極拓展“點對點”系統,成為“總對總”的有力補充,織密查控網絡,形成強大合力,破解查人找物難題,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據了解,常熟法院與本地銀行、房產部門建立“點對點”查控專線,查詢、凍結速度比“總對總”更快,資金直接網上扣劃;與當地公積金管理、社保等部門建立查控專線,擴展查控范圍;與當地110指揮中心建立查控專線,突破“查人”難這一瓶頸。

徐慶豐舉例說,在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中,常熟法院通過“總對總”查控發現,被執行人銀行賬戶中沒有大額存款,但“點對點”查控發現,其社保卡綁定的銀行賬戶中有一筆固定期限存款,凍結后,被執行人立即履行了義務。

對于傳喚不到、找不到人的老賴,常熟法院通過與110指揮中心建立的查控專線,推送協助“查人”信息,110指揮中心將信息轉發至各派出所、巡防大隊等。記者翻閱臺賬看到,今年以來,已推送“查人”信息353個,超過半數找到了人,面對可能的司法拘留,很多人立即付清了執行款。

“網絡查控系統的運用,為執行工作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群眾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更加及時有力的維護,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大家對通過訴訟解決問題的信心更足了。”在常熟干了10年律師的呂季蔚評價說。

“誠信為榮 失信可恥”“言而有信 無信不立”“誠信可贏天下 守信方得人心”……采訪中,行走于常熟法院執行局,這樣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

“破解執行難,參與社會信用建設,以實際行動踐行莊嚴的承諾,我們將全力以赴。”楊曉春說。

 記者手記   

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向全社會作出莊嚴承諾,“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兩年多來,全國法院攻堅克難,執行工作模式實現重大轉變,執行工作質效明顯提升,有力維護了群眾合法利益,促進了社會誠信。其中,網絡執行查控系統的運用,大大緩解了執行難中“查人找物”難題,有助于盡快兌現司法裁判,樹立司法權威,符合新時代群眾對司法工作的新期待。

但記者在采訪中也感受到,當前的網絡執行查控系統雖然強大,但并不完美,仍有個別地方亟待完善。比如能否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涉案資產的同步凍結,以免時間差而錯失良機。還有,目前部分銀行凍結資產后仍要執行人員登門臨柜辦理扣劃,而實際上網絡扣劃在有些銀行已成為現實,并非什么難題。此外,網絡執行查控系統還存在各類財產形式尚未全面覆蓋,有的財產信息反饋速度慢、不完整,查人還存在難點等問題,期待人民法院通過深化智慧法院建設,不斷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合作,提升網絡執行查控系統的廣度和深度,強化查控效果,司法懲戒失信行為,助力社會信用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