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懷“自訟”之心
作者:單勇 發布時間:2006-12-12 瀏覽次數:3791
我覺得,在黨風廉政建設中,大力倡導常懷“自訟”之心,很有必要。
所謂“自訟”,意即“自己跟自己打官司”,語出《論語-公冶長》篇: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①。孔老夫子把“自訟”看作自我修養的最高境界。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街亭,就上疏自責,請求“自貶三級,以督厥咎” ②。唐太宗李世民面對老臣魏徵的苦諫,多次收回了自己錯誤的決定,并誠懇地向群眾做“自訟”,自承過失,望繼續進諫。“犯而無隱” ③,抒發了“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④的感嘆。古人尚且如此看重“自訟”,今人當有所悟。
其實,常懷“自訟”之心,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常有自我批評的精神。有無認真的自我批評,也是我們和其他政黨互相區別的顯著的標志之一⑤。它是我們共產黨人保持先進性的傳家寶。“自訟”既然是自己跟自己打官司,就得有求真務實、嚴于執法的精神,來不得半點敷衍塞責、怕丑怕痛,徇私護短。其實,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問題不要緊,只要勇于承認,堅決改正就好。“人貴有自知之明”,“天天洗臉照鏡子”(其實也是自訟)。常自訟以自警,勤除垢以凈身,這樣做,丟失的是自己身上的灰塵和污垢,挽回的卻是黨的威望和人民的信任。
常懷“自訟”之心,是一種經常性的自律行為,所謂“自律”,即是用法律、規則和紀律、要求自覺約束自己。它主要靠自身的主觀努力,但這種自律不是純然孤立的自省,它同時離不開他律?即組織的教育和同志們的幫助。一個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正是有賴于這種自律和他律的統一。因此,我們要自覺地訟于群眾,取得群眾的批評和幫助,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德高望重的周恩來總理生前經常主動檢查自己工作中的缺點和不足,告誡我們:有了錯誤要逢人便講,既可取得同志們的監督和幫助,又可給同志們以借鑒。這種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豁達大度和勇于自訟的寬廣胸懷,使他成為我黨歷史上一位可親可敬的偉人。
常懷“自訟”之心,貴在自覺、貴在經常、貴在全面。所謂自覺,就是把自訟作為加強黨性修養的重要內容,融入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化為自覺的行動,而不是當作外在的負擔。所謂經常,就是把自訟作為經常性的要求,不斷對照檢查,而不是當作一時的擺設和點綴。所謂全面,就是把自訟貫穿于做人做事的各個方面,既管工作又管生活,既管思想又管作風,而不是“不拘小節”。
常懷“自訟”之心,還要常有一種自我革命的精神,敢于揭自己的瘡疤,觸自己的疼處。
常懷“自訟”之心,歸根結底,就是要用“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裝頭腦,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這些年,我們眼見多少滑向深淵的腐敗分子,當其身陷囹圄甚至被綁赴刑場時,痛心疾首地回顧那刻骨銘心的“第一步”,無不揭示了他們由不知“自訟”而身入“訟門”的墮落軌跡。這慘痛的教訓警示我們:以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的“自訟”精神,嚴防死守“第一步”,是何等重要啊!
注釋:
1.《四書五經》,韓路主編,沈陽出版社,1997年9月第二版,第一卷第146頁。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此句意為算了吧,我從來沒有見過誰能因為自己有過錯而進行自我批評的。
2.《三國演義》,(明)羅貫中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二版,第96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賺曹休。下卷第795頁。
3.《唐文選》,高文、何法周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第11頁。 遲復嘉謀,犯而無隱。朕將虛衿靖志,敬佇德音。
4.《唐文選》,高文、何法周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第22頁。魏徵殂逝,太宗親臨慟哭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5.《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讀本》,中國共產黨的三大作風,黨建讀物出版社。
6.《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