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26國際禁毒日”之際,江蘇共有40家法院通過視頻開庭方式,集中對104件毒品犯罪案件中的177名被告人進行了公開宣判。展示了打擊毒品犯罪的成果,彰顯了依法從嚴懲處毒品犯罪的決心,不僅有效震懾毒品犯罪分子,也增強人民群眾自覺抵制毒品、遠離毒品的意識。

近年來,江蘇各級法院積極履行禁毒職責,通過發揮和延伸審判職能,有力地打擊了毒品犯罪,有效遏制了毒情快速蔓延態勢。今年6月23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刑一庭被國家禁毒委評為“全國禁毒工作先進集體”,系全國法院系統唯一一家獲獎單位。

今年“6·26國際禁毒日”期間,江蘇部分中基層法院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毒品犯罪典型案例、微信公眾號推送禁毒知識、社區巡回開庭、庭審直播等方式開展禁毒法治宣傳,營造了濃厚的禁毒氛圍。

據該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江蘇毒品犯罪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和態勢:

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犯罪案件仍然保持高位。2019年,全省法院共受理一審毒品犯罪案件3823件,審結3525件,同比分別下降18.87%和36.91%,連續兩年呈下降趨勢。這一數據表明,經過近年來持續有力的打擊整治,毒品犯罪活動呈現一定萎縮態勢。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這一主要毒品犯罪案件共受理2367件,審結2128件,數量雖有微降,但仍然保持高位,尤其是大宗毒品案件仍然較多。

“互聯網+快遞物流+電子支付”已成為販毒活動主要方式。毒品犯罪分子不斷更新犯罪手法,利用互聯網、物聯網、電子支付技術便捷、高效、經濟、隱秘、應用廣泛等優勢尋找毒品買家并實現人貨分離、人贓分離,減小持毒持幣的交易風險和交易成本,大大增加了查禁難度。“互聯網+快遞物流+電子支付”的交易方式,一方面使得毒品犯罪不再囿于相對固定區域,毒品來源地范圍更廣;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上下線層層傳遞毒品的傳統鏈條關系,實現毒品賣家向零包吸食買家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的“精準快速投放”。

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犯罪明顯攀升。2018年、2019年和今年1至6月,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犯罪收案分別占毒品犯罪案件比例的4.1%、7.0%和15.3%,在個別地市,這一比例甚至超過50%。此類犯罪多發生在農村地區,種植人員多具有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識淡薄等特點,他們種植的目的一般不是為了自己吸食或制造毒品,而是有專人收購用于制毒。

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現象值得高度關注。目前,該省涉甲基苯丙胺(冰毒)毒品案件數量占比超90%,已遠超海洛因、鴉片等傳統毒品,同時“搖頭丸”“神仙水”“咳嗽水”、氯胺酮、甲卡西酮、“郵票”“小樹枝”、5F-AMB等混合毒品、新型毒品也不斷涌現。新型毒品生產工藝簡單,形態各異,善于變化偽裝,迷惑性強,對青少年極具誘惑性。

境外毒品流入態勢加劇應引起警惕。隨著國際毒潮持續泛濫,導致毒品從境外流入國內。此外,由于大麻等毒品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未列入管制范圍,國內吸毒人員走私該類毒品的犯罪案件時有發生。

禁毒工作關系國家安危、民族興衰和人民福祉,厲行禁毒,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下一步,全省法院將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為全面、深入推進禁毒工作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堅決遏制毒情蔓延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