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在這兒可就遠不止了。”

確實如此,在宿遷市宿城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35名工作人員中,有26人為女性;14名法官中,有10人為女性。2017年,這個女性人數超過70%的團隊共收案3971件、結案3937件,法官人均結案超過280件。

全年結案3937件,這意味著在工作日內,每名法官必須一天結案一件以上,工作壓力可想而知。

在民一庭2017年的工作總結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在法院系統說案多人少,多少有點祥林嫂的無奈和尷尬!說加班和累也沒有任何新意!”

同樣是這個原因,在這個團隊,民一庭庭長、法官毛曉梅因病做手術,未等身體痊愈便返回崗位加班加點工作;法官鄒志敏懷孕期間仍堅守崗位,9個月結案226件;法官柴新月在完成審判工作的同時,還承擔起全市商品房糾紛案件處理經驗總結工作;見習法官翁榮榮耐心勸導案件當事人,哪怕對方惡語相向……

“牢騷話”說著,手頭的工作卻從來沒有停過。

“在這種情況下,能堅持下來的,往往是女性。”從事審判工作15年的毛曉梅說,工作壓力大、收入低是法官離職的主要原因,“前兩年,院里一下走了七八個人,其中只有一名女性,還是因為工作調動的關系離開法院的。”

法官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的實施,一方面維護了司法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法官的工作壓力。與之相比,高收入和低風險的律師成為更多人的就業目標。

那么,女法官何以挑起了“頂梁柱”?

“作為執掌天平的人,支撐她們堅持下來的,其實是對法律的信仰,是懷著慈母情懷,對社會中的不公正作出公正的裁決,從而維護弱者的權利。”毛曉梅說,在民一庭,有很多女性是從學校畢業后就考入法院的,“而且,工作的第一站是法院,最后一站仍是法院。”

民一庭的法官除了負責自己轄區內的民間借貸、機動車交通事故、婚姻家庭關系及財產案件的審理工作外,還負責審理轄區內的醫療損害、建設工程以及房地產合同糾紛等案件。這些案件往往辦理難度大、耗費精力多,對于從校門直接走入法院工作的女法官而言更是如此。

 “專業知識很多,需要不斷去充實。一旦疏漏了,就可能導致案件審理工作‘跑偏’。”毛曉梅說,上午工作結束后,女法官在單位食堂匆匆吃過午餐,就會到位于十樓的圖書館查閱資料,聚在一起商討案件。如果還有時間,她們回到辦公室 “瞇一會兒”,為下午的審判工作養足精神。

其實,毛曉梅的家并不遠,就在附近的一個居民小區里。但她說:“回家后還有一堆家務事,來回跑就沒有時間學習了。”

為了工作,女法官幾乎沒有“家”的概念。

今年40多歲的毛曉梅,孩子才上小學四年級,中午留在學校“吃食堂”,作業必須自己完成;結婚兩年多的柴新月至今未要孩子,丈夫一再催促,她總說要忙完手頭的事;鄒志敏將五個月大的孩子交給70多歲的婆婆帶,看著老人吃力地照顧孩子,她的心里百味雜陳;快30歲的翁榮榮年年被家人“催婚”,卻還沒有見過未來的公公和婆婆。

“工作、生活無法兼顧時都會抱怨,抱怨完了還得以工作為主。”毛曉梅說,其實,女法官的家人更不容易,“隨時都要做好準備,留在家中把那半邊天頂起來。”

民一庭受理的案件很多,而且件件與群眾的切身利益相關,對此,女法官不敢有半點馬虎,更不敢有絲毫松懈。但是,正是因為與利益相關,案件當事人的矛盾更容易激發,情緒更難控制。

去年,柴新月在審理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時,原告委托妻子到場。但是,可能因對情況不了解,原告妻子在庭審時一直在打電話、發短信,并多次打斷其他人發言。為了維護庭審秩序,柴新月一再請對方關閉手機、聽被告陳述完再發言。沒想到對方突然情緒激動,當場“發飆”。“當時心里肯定生氣,但作為法官,不能把情緒帶到工作中,只能自己迅速調整。”回憶起這件事,柴新月笑笑說,她能體諒對方的心情。

“如果你判我敗訴,你就等著吧,我上你家吃、上你家喝!”冬天里,穿著沖鋒衣的案件當事人突然拍著桌子站起來,并脫掉外衣,露出短袖T恤和手臂上的文身,指著翁榮榮叫喊著。

“確實有點害怕,但我不能違背法律判案,也不能將矛盾激化,硬碰硬解決問題。”翁榮榮說,當時她一臉鎮定耐心向對方解釋法律規定,其實心里特別擔心。而經過她的解釋,對方也漸漸平靜下來,接受了判決結果。

為了心中的那份信仰,民一庭的女法官將委屈留在心底。“你對當事人的態度都比對我們的好。”毛曉梅說,這是家人對她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