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蘊涵挽救,維權傾注關愛”。在古城徐州,有這樣一個優秀群體??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徐州云龍法院少年審判庭。曾任少年刑事審判庭庭長、現任云龍法院副院長的遲承麗,更是把全部心血放在了挽救少年犯工作中,正是她的努力,把云龍法院少年刑事審判帶入了一個新的天地。
  (一)
  2006年3月,淮北某中學三名初三年級中學生,來徐游玩時因搶劫走上犯罪道路,經法官了解,學校表示一旦三位學生被判刑,將不許他們回校舍上課。遲院長得知情況,專程與法官一起到學校協商,并向他們宣講九年義務教育的相關規定,最終,學校終于同意他們回校參加總復習。目前他們正在積極準備中考。
  為了搞好庭審教育工作,少年刑事審判庭潛心研究未成年人挽救教育方法,并嘗試運用“道具”開展庭審教育推出了“情景道具提示法”,使庭審教育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所謂“道具”運用,就是審判長在準備工作充分的前提下,組織法庭教育時,借用一些與失足少年有關的,能使少年觸物生情的物品向被告人展示,如信件、生日卡、獎狀、照片等。這些物品凝聚著少年的一段美好的回憶,一段愉快的生活、一段光榮的歷史,能促使失足少年的良知的復蘇。
  (二)
  2005年4月,少年庭受理了被告人謝某某(女,17歲)盜竊一案。謝某某系河南省洛陽市某師范學校學生,其父母均是教育工作者,平時對其要求較嚴,但雙方之間溝通與交流較少。謝某某由于感到學習壓力較大,離家出走,并在一家茶社打工,一時貪財,盜竊了茶社老板價值4萬余的金銀首飾。
  開庭前,謝某某的母親無意中拿出了一封在家中寫給女兒的信,信中真情傾述了一位母親對女兒走上犯罪道路的自責和對女兒深深的思念。審判人員看到這封信后,馬上意識到這是一件最好的“情景道具”。于是在法庭教育階段,審判員充滿感情地宣讀了這封信,當審判人員讀到:“我的女兒啊,你在哪里?不知你能不能吃上一口熱飯,睡上一個安穩覺,媽媽沒有盡到責任,你快回來吧……”等充滿深情呼喚的語句時,謝某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看著坐在旁聽席上的半年多未曾謀面的父母,失聲痛哭,并當庭表示,一定要吸取這次失足的教訓,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長期以來,少年刑事審判庭大膽探索少年案件審判方式改革,充分體現“寓教于審、審教結合”的審判特色,逐漸摸索出了一套適合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特點的案件審理方法。他們堅持庭前重“查”、庭中重“教”、庭后重“幫”,將“尋找感化點、喚醒感化心”這一工作主題貫穿審判活動的全過程,教育和挽救了一批失足青少年。近四年來,少年庭共審結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含侵害未成年人案件)700余件,判處未成年被告人1700余人。
  (三)
  多年的審判實踐,使少年庭的同志深深感到,要想做好青少年審判工作,使教育挽救產生良好效應,對未成年被告人不能一判了之,而要像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走近他們的心靈,給予他們母愛般的溫暖和呵護,取得他們的信任,并將挽救工作延伸到宣判后的幫教工作中。在云龍法院少年庭,法官們在工作中歸納出了辦理未成年人案件要用“三心”,即對待未成年被告人的家長要“耐心”,辦理案件要“細心”,幫教未成年被告人要“真心”的工作方法,積極開展“真情幫教緩刑少年犯”主題活動。
  2003年1月,他們帶領五位少年緩刑犯專程去北京,拜見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海淀區法院少年庭法官、“法官媽媽”尚秀云。2005年4月、6月,先后組織開展了“烈士墓前的沉思”、“牽手少年犯特殊回訪寄真情”等活動。特別是至江蘇省句容少管所的回訪,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在回訪中,法官們專門用DV記錄了少年犯父母對孩子的囑托,4位少年犯的家長面對攝像機,流著淚向遠方的孩子訴說著親人的思念之情。當服刑少年犯看到這段特殊的錄像時,都激動不已,他們努力從錄像中找尋著自己的親人,當看到、聽到親人含淚呼喚著自己的名字時,禁不住以手掩面,失聲痛哭。十余名服刑人員拿出紙和筆,把要說的話寫下來,表示了重新做人的決心,囑托法官轉給親人。攝像機拍下了這感人的一幕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