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政法界有識之士攜手解決“訴訟爆炸”,率先建立非訴糾紛解決機制
作者:法制日報 丁國鋒 發(fā)布時間:2019-05-31 瀏覽次數(shù):2025
近年來,隨著地方各級法院“訴訟爆炸”衍生諸多社會治理難題,很多政法界有識之士將目光聚焦到了博大精深的“和為貴”“無訟”“祥和”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理念上,對探索和創(chuàng)新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給予了更多關注。
5月29日,江蘇省連云港市揭牌成立江蘇首個市非訴訟服務中心、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訟與非訴訟對接中心,并在市人社局、市信訪局等成立非訴服務中心分中心,將習近平總書記“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落地落實,掀開了各方力量攜手探索建立非訴糾紛化解體系的新篇章。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夏道虎、江蘇省司法廳廳長柳玉祥、連云港市市委書記項雪龍共同出席了揭牌儀式。
江蘇此次在國內率先建立實體化運作的非訴服務中心,與司法行政機構改革的背景密切相關。目前,有明確法律依據(jù)的非訴糾紛解決方式主要有7種,包括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政復議、行政裁決、公證、仲裁、律師調解。除了勞動人事爭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和涉外3類仲裁以外,都由改革后的司法行政機關牽頭推動。
與此同時,自2015年實行立案登記制以來,江蘇法院民事一審案件收案數(shù)量呈現(xiàn)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雖然通過努力發(fā)揮多元化解機制作用,新收案件增幅逐年放緩,但2018年全省新收民事一審案件依然達到了898168件,同比漲幅達5.19%。
“去年的增幅已經低于全國平均增幅5.32個百分點。”夏道虎介紹,江蘇高院先后與20多個行政機關、社會團體、行業(yè)協(xié)會聯(lián)合下發(fā)訴調對接工作文件30余個,構建了全方位全覆蓋的訴調對接體系。江蘇高院通過與省司法廳聯(lián)合出臺調解程序前置試點、加強駐法院人民調解工作室的相關意見,在各級法院全部設立“人民調解工作室”和“律師工作站”,僅2018年全省法院人民調解工作室調解矛盾糾紛94503件,調解成功39823件,調解成功率達42.14%。
近年來,連云港市將開展非訴訟糾紛化解機制放在突出位置,發(fā)揮非訴解決機制第一條防線作用。“我們將在平臺搭建、管理制度、運行機制等方面大膽摸索嘗試、不斷謀新創(chuàng)新,推動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力爭為全省全國先行探路、積累經驗。”項雪龍在講話中表示。
連云港中院訴訟服務中心建立了訴訟服務、訴訟引導、立案登記、案件速裁、訴調對接、涉訴信訪、司法輔助等“七位一體”訴訟、非訴訟服務體系。“原來的訴調對接機制是碎片化、條線化的,單線聯(lián)系單線作戰(zhàn)。現(xiàn)在根據(jù)案件性質先行分流,克服了訴前調解虛化、空轉等現(xiàn)象,還與行政機關構建了暢通的糾紛化解平臺,推動大量糾紛解決在訴前。”連云港中院民一庭副庭長謝善娟介紹。
推進非訴糾紛化解機制建設離不開行政機關的責任擔當和主動作為。在連云港市人社局三樓的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開辟了行政調解室、老劉調解室等非訴服務功能區(qū)。“我們6名仲裁員去年立案處理了695個案件,其中70%左右通過行政調解解決,對仲裁不服上法院訴訟案件同比下降了13%。”該仲裁院院長劉永波介紹。
連云港鬧市區(qū)沿街設立的市非訴訟服務中心,專門建立了受理登記、調解處置、協(xié)調督辦、研判評估等專門崗位,設置了律師調解、心理咨詢室等功能區(qū),海州區(qū)法院還設置巡回法庭,提供訴調對接專業(yè)化支撐。“去年1月起與法院聯(lián)手推進醫(yī)患糾紛調解中心實體化運作后,工作流程進一步規(guī)范化,當事人可獲得值班律師的調解服務,爭議比較大的糾紛可先行安排醫(yī)療鑒定。”海州區(qū)醫(yī)患糾紛調處服務中心主任卞美玲說。
“調解作為訴訟前置程序后,去年至今沒有一件醫(yī)患糾紛信訪案件。”海州區(qū)法院副院長卜玉霞介紹,一年多來已有47件醫(yī)療損害糾紛案件到調解中心調解,其中直接調解了3件,進入訴前鑒定程序39件,到法院訴訟審結18起案件中有12起調解結案,平均每個案件訴前、訴訟時間節(jié)約119.49天,為當事人共計節(jié)約訴訟費、鑒定費9萬余元。
“堅持把非訴方式挺在前面,充分體現(xiàn)了系統(tǒng)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相結合,自治、法治、德治相得益彰的治理思路。”柳玉祥在講話中認為,把非訴糾紛化解方式作為定分止爭的制度性設計,有利于社會風險釋放和社會張力減壓。
據(jù)了解,江蘇將以連云港市率先建立非訴訟服務中心為起點,建立積極探索建立以省、市、縣、鄉(xiāng)、村五個層級為縱軸,以行政機關、專門機構、社會組織、民間人士四個方面為橫軸的“五縱四橫”組織網絡,并依托五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設立非訴訟服務中心,打造以非訴分流中心、非訴辦理中心、非訴數(shù)據(jù)中心“三個中心”為核心,多主體參與、多領域匯集、多鏈條驅動的非訴糾紛化解工作體系。
“為減少法院訴訟案件壓力,省司法廳將在行政領域糾紛化解平臺上,更加強化行政復議、行政調解等相關政府部門主體責任,著力破解行政調解無專門機構、無專門人員等問題,制定行政調解權利義務清單,向社會公布、接受群眾監(jiān)督,并推動在公安、住建、國土、環(huán)境等重點部門,成立專門行政調解委員會,打造實體實戰(zhàn)的非訴訟行政調解工作體系。”柳玉祥介紹。
“要堅決摒棄‘案件越多成績越好’的狹隘司法政績觀,自覺把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作為扭轉案件上升勢頭、打造高質量司法的主攻方向,促進廣大法官集中精力解決更具規(guī)則意義的司法案件,真正讓司法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夏道虎在部署中要求進一步完善甄別分流機制、調解前置機制、實質化解機制,依托七種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與相關部門精準對接,真正實現(xiàn)分得出去、化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