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理“第二課堂”:蘇州工業園區社區治理法治實訓基地掛牌啟用
作者:蘇州工業園區人民法院 張天嬌 浦利文 發布時間:2020-05-22 瀏覽次數:11011
5月21日,蘇州工業園區社會事業局、法院舉行共建簽約,并掛牌啟用蘇州工業園區社區治理法治實訓基地。該基地是省內第一家由法院和社區管理部門共建的新型法治實訓平臺,旨在以解紛實務培訓,帶動解紛技能提升,促進基層社區工作者的法治能力。首批25名來自園區的社區工作者將踏入園區法院的大門,在法院“第二課堂”接受為期3個月的法治思維熏染。
量化課程:專業實訓“盤活”學員大腦
擁有一支專業的人民調解員隊伍是每個基層社區的愿景。但現實中,基層調解隊伍大多未受過專業培訓,在調解技巧和操作實務方面經驗不足。園區社會事業局局長顧三強在開班儀式說道,“近年來,我們已經擁有了一支年輕,有活力的社工隊伍,但是實務經驗不足成了他們最大的短板!”如今,社區治理法治實訓基地的建立直指基層調解缺乏專業度和權威性的“痛點”,安排社工真正深入法院進行三個月的全脫產學習,通過員額法官“一對一導師制”、“三三二一”量化考核、“每周一講”等方式,切實增強社區工作者的糾紛調處能力,推動社區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三三二一”量化考核機制規定社工在實訓期間需裝訂30本卷宗、記錄30個庭審、調解20件案件、輔助制作10份裁判文書,對實訓內容予以量化考核,讓成效看得見、摸得著。“有了實實在在的數字指標,社工就清楚自己在法院的三個月到底忙了些什么,學會了什么。”第一期社區工作者法治培訓導師、園區法院民一庭副庭長陳新雄說。他表示,“三三二一”扭住了實務訓練的關鍵環節,讓社工得以在“真刀實槍”的實戰中熟悉司法審判工作,掌握專業的法律知識和調解技巧。
經驗輸出:法官導師全流程“追蹤”輔導
本次社區工作者法治培訓項目創新了實訓機制,在傳統“跟人學”的基礎上采用“導師制”,即為每一名參加培訓的社區工作者指定一名具備豐富審判經驗的員額法官作為培訓導師。培訓期間,導師負責對社工的日常指導,要求每周至少與所帶學員進行一次面對面交流,了解學員一周培訓內容的完成情況,隨時聽取社區工作者對于培訓的想法,確保培訓取得預期效果。同時,本次培訓創新了“每周一講”課程設置,通過走訪、調研傾聽基層社區最為切實緊迫的解紛需求,針對這些需求遴選出一批具備專業法律素養和解紛能力的員額法官作為講師。他們將側重于婚姻家事、物業糾紛等社區多發、頻發的糾紛類型,通過典型案例以案釋法,向學員輸出多年審判實踐總結的寶貴經驗。
“一日為師,終身為師,法院對社區的解紛指導不會因社工結束培訓而中斷。只有通過這種‘追蹤式’的輔導,才能實實在在提高他們的解紛能力!”園區法院民一庭庭長胡志清介紹,當社工返崗工作中遇到“疑難雜癥”,可通過專線聯通法院,法官即可遠程參與調解工作、提供解紛指導。“將來,依托全覆蓋信息化技術可實現法官全流程追蹤指導,法院的司法資源將迅速、快捷地向基層延伸,牢牢地‘嵌入’社區、社會治理中,實實在在地提高社工工作者在‘第一現場’的解紛能力!”社會事業局副局長田太促這樣說。而在未來,法院還將從這些在基層積累了豐富經驗的人民調解員中選聘優秀者,成為法院的基層“審務助理”,為社區治理提供更加權威、更加專業的司法保障。
人才紐帶:“嵌入”基層網格源頭解紛
2018年10月,園區法院在婁葑、唯亭街道和湖東社工委試點推行了“法治實訓”,為7名社工提供累計長達21個月的法治實訓,結業社工回到工作崗位后,為轄區居民提供法律咨詢200余人次,化解糾紛300余件。作為社工“法治實訓”計劃的2.0版,此次設立的社區治理法治實訓基地在原有實訓基礎上賦予其機制保障、平臺支撐和品牌效應,標志著社工法治實訓向全省首家新型法治實訓平臺的轉型升級,成為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法治推手。
三個月后,這25名實訓社工將從法院“第二課堂”畢業,正式成為一批具有法治思維和專業調解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牢牢“嵌入”基層社區網格之中,讓矛盾糾紛“不出社區”成為可能。同時,作為連接法院和社區的人才紐帶,實訓社工隊伍的日益壯大也將推動法院與社區之間矛盾糾紛聯調聯處機制的逐步建立健全。下一步,園區將嘗試建立以社工調解為主、法官指導介入為輔、司法確認賦強的社區調解“一站式服務”項目,探索“訴源治理+糾紛前端化解+終端裁決保障”多維社區治理模式,探索構建社區糾紛解決的新型訴訟與非訴對接機制,以期打造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高效化解基層社區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