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辦案,我又走進了離別多年的庭院。當年的庭院,隨法庭撤并已易主他人。物是人非,房舍依舊,雪松還在。我站在雪松下,睹物思人,不免有些傷感。一陣微風吹來,松枝輕輕地搭在我的肩上,莫非雪松也有靈性,和我一樣懷舊?我不禁想起了當年的法庭往事:

 

二十年前,我考進法院,報到那天領導安排我到距縣城四十多里的法庭工作。我提著行李冒著炎炎夏日來到車站,在車站等了一個多小時后終于乘上了到法庭的農公汽車,來到法庭已是晌午。走進法庭,迎面是一棵高大挺拔的雪松。雪松下有一位穿著制服的老者正在和一對中年男女談話,根據院辦公室主任的描述,我估摸老者就是老庭長,在距他們不遠處坐著一位手持拐杖的老人。我剛要開口,穿制服的老者先開了腔:“小伙子,來報到的吧。歡迎你啊,我們法庭又添新生力量了”。顯然,院里和老庭長通過氣了。老庭長讓我在樹蔭下涼一會兒,等他協調完眼前的案件再帶我安排收拾住處。

 

從老庭長他們的談話中,我漸漸地明晰了案情:原來拿著拐杖坐著的老人有兩個兒子,面前的這對中年男女是老人的大兒子大兒媳,小兒子自幼殘疾未成家。老人中年喪妻后便和小兒子相依為命,去年不幸跌了一跤--中風,還好,命保住了,但卻喪失了勞動能力。老人生活無著,要求大兒子贍養,大兒媳認為老人一直為小兒子忙不愿贍養而產生糾紛,老庭長從法律規定到倫理道德,從社會穩定到家庭和睦,苦口婆心地勸說,其中一句經典的話說得大兒媳低下了頭:“自己贍養不贍養父母是子女的榜樣”,一起贍養糾紛就這樣化解了。事后老庭長告訴我:贍養案件不能一判了之,老人需要的不僅是物質金錢,老人晚年更需要精神安慰,只有消除隔核,家庭才能和睦。

 

法庭的工作兩點一線--案發地、法庭,老庭長帶著我們騎自行車起早貪黑、披星戴月、走村串戶到案發地協調解決糾紛,轄區的每個角落都有老庭長的足跡,每寸土地都灑下了老庭長的汗水,每個矛盾家庭的當事人臉上漾出的笑容都傾注了老庭長的心血。在法庭,你時常可見老庭長忙碌的身影,或專注批改裁判文書,或開庭審理案件,或伏案撰寫文章,或在做協調工作。在老庭長的日歷里沒有星期日,只有星期七。

 

老庭長不只是會工作,他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工作之余也喜歡長些花草樹木,尤其喜歡雪松,視庭院的雪松如命:春天為之松土施肥,夏天為之澆水除草,秋天為之降漬治蟲,冬天為之修剪整枝。在老庭長的呵護下,雪松蔥郁、翠綠,茁壯成長。其實,老庭長呵護的何止是雪松,我們不正是在老庭長的言傳身教下成長成熟嗎!

 

老庭長修養很好,待人熱情,態度和藹,總是笑咪咪的。在法庭工作的幾年里,我只見老庭長發過一次火:那是為一個拖欠貨款的案件,被告是當地一個要員的親戚,托人找老庭長說情,言辭中閃爍著想賴這筆賬的意圖,被老庭長拒絕了。后來該要員親自找老庭長,還是被拒絕了。該要員惱羞成怒,扔下一句:“不支持政府工作的法庭,搬走。”老庭長也被激怒了,回了一句:“這是人民的法庭!”老庭長的正直讓我肅然起敬。

 

庭以松為榮,松為庭而傲。雪松,伴隨著法庭成長。炎熱的夏日,雪松為法庭遮陽避日、提蔭送爽;凋零的冬天,雪松為法庭增綠添翠、迎新報春。雪松以她那特有的方式,見證了法庭的艱苦歲月,記載了法庭的風雨煙云,目睹了一群法律人的辛勤勞作。

 

后來,我因工作需要,離開了法庭,我和老庭長在雪松前拍了一張合影。當看到洗出的照片時,我眼前突然一亮:那棵雪松不就是老庭長嗎,那雪松正直、剛毅、高潔、奉獻的品格不正是老庭長品格的真實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