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蘇南金三角南岸的江陰市,從2003年起,連續8年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中名列榜首,被譽為“科學發展先行者”。科技創新,是江陰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截至2010年底,江陰共有授權專利10078件,注冊商標15036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3件。

 

  在科技創新中,人民法院如何為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自主創新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成為江蘇能動司法的一個重要課題。

 

  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我們來到江陰這個剛剛榮獲“全國優秀法院”的基層法院尋找答案。

 

  開創“三審合一” 提升審判質效

 

  我們慕名來到位于江陰新橋鎮的海瀾集團,這里是中國最大的高檔男裝生產基地之一,也是中國服裝業唯一通過國家科技部和中科院“雙高”認證的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我們的圣凱諾服裝以打造國際品牌為目標,所以在品牌保護方面非常重視,但還是防不勝防啊!”據集團法律顧問葉東南介紹,與眾多名牌一樣,“圣凱諾”襯衫也曾遭遇過仿冒。2009年,單位有位員工離職后,利用以前的關系,非法取得“圣凱諾”商標、掛牌等物品,仿冒“圣凱諾”襯衫,以低于市場的價格進行銷售牟利。

 

  “法院審理這起案件的效率很高,前后時間不足一個月,不但宣判時組織員工代表進行旁聽,判決后還向我們發出了針對員工管理方面的司法建議,我們現在對生產車間的各個環節都加強監管,嚴格控制數量,杜絕商標外流。”

 

  “企業之所以感到案件審理的速度快,主要得益于推行的‘三審合一’試點工作。”據江陰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王芳介紹,在“三審合一”沒啟動之前,這樣的案件將由刑事庭審理刑事部分,受害人想獲得民事賠償必須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試行“三審合一”模式后,刑事與民事部分都由知識產權庭統一審理,避免了案件重復審查,不僅節約了審判資源,統一了司法尺度,還提高了審判效率,降低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

 

  2008年,江陰法院知識產權庭成立的第一年,受理案件18件,第二年上升至33件,到了2010年則飆升至85件。案件類型除了商標、著作權、不正當競爭、技術合同外,還涉及侵犯企業名稱權、特許經營合同、網絡域名糾紛,既有民事案件,也有行政、刑事案件,基本涵蓋了基層法院能受理的所有知識產權案件類型。

 

  “如今,知識產權案件增多讓我喜憂參半。”王芳庭長說,喜的是,案件增多說明江陰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得到提升;憂的是,新類型案件不斷涌現,疑難復雜程度更大、專業性更強,對審判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院把盡快提升法官的司法能力和業務技能放在首要位置。

 

  此外,江陰法院知識產權的法官一直在思考著如何才能減少進入訴訟的案件,“進入訴訟是不得已的保護手段,如何自我保護且有效預防侵權才是法官最想做的。”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審判之外的延伸服務,成為了知識產權庭的重要工作。

 

  建立“司法保護聯系點”

 

  服務企業轉型升級

 

  走進江陰法院知識產權庭會議室,看到墻上掛滿了錦旗,僅落款為“江蘇斯菲爾公司”的錦旗就有三面。

 

  據江蘇斯菲爾公司知識產權部的鄔科為介紹:“和法院結緣是在2009年,當時浙江溫州一家企業也使用了‘斯菲爾’商標,給消費者造成了混淆,侵害了我們企業的聲譽和利益。”該案的結果是,江陰的“斯菲爾”公司獲得了10萬元賠償,浙江的企業停止了侵權。

 

  鄔科為介紹說,自從那次官司之后,江陰法院在這里建立了聯系點,公司在法院的建議下成立了知識產權部,由知識產權庭定期聯系指導。“法官就像我們的醫生一樣,有病治病,沒病教我們怎么預防。”

 

  鄔科為邊說邊拿出了一本材料,“看,這本信息通訊就是我們的學習指南。”原來,這是法院知識產權庭發放給企業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聯系網絡信息通訊》。我們隨手翻了一下,里面內容包括新法速遞、司法政策、案例評析等六個方面。

 

  據介紹,江陰目前有29家上市公司,其中大多數都是高新技術企業,法院知識產權庭于20084月成立之初,就選擇了陽光、海瀾、法爾勝等5家上市公司為“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聯系點”,制定了保護聯動、網絡聯系、信息共享、企業預警和司法解答五項保護機制。隨著江陰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到2010年底聯系點增至23家,許多轄區內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知識產權保護需求較為旺盛的重點企業被納入司法保護聯系網絡。

 

  發放“審判年報” 支招管理創新

 

  《江陰法院2010年知識產權審判年度報告》,讓人耳目一新:有該院當年審理的知識產權典型案件,審判態勢和江陰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分析,還有向行政機關、相關企業提出的建議……

 

  該院自2008年起,向全市職能與知識產權有關的行政機關、司法保護聯系點企業發放審判年報白皮書,受到普遍歡迎和好評,“白皮書”成為法院促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形式。

 

  江陰工商局法制科徐科長評價說:“這小小一份‘年報’對我們有著很大的借鑒作用,對于指導辦案、規范執法、經驗交流都大有裨益。”

 

  2008 年,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發布,江陰開展了“知識產權立市”促進年活動,江陰法院也出臺了《關于貫徹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若干意見》;2010年,圍繞“新興產業培育年”主題,該院與科技局聯合開展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對全市企業發出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倡議,就知識產權在新興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專題研討,達成了共識。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加強了與科技局、工商局等行政機關溝通協調,通過定期召開例會、案件研討、信息通報等多種方式,保持良好的互動,做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據王芳庭長介紹,江陰法院最期望的審判效果,就是通過審理一案,能達到有效規范和治理一個行業、一個市場的目的。

 

  網吧業主張某曾因提供在線播放電影被影視公司告上法庭,如今他告訴我們:“經歷了那次訴訟,我從中學到很多,沒有獲得授權的電影不再提供鏈接,法院經常提醒我們不能侵權,依法經營,現在網吧的生意照樣紅紅火火。”

 

  “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江陰召開之前,我們在法院的指導下加大了對網吧的管理力度,幫助網吧業主合法經營,避免侵權。”江陰網吧協會負責人說。

 

  江陰食品城是江陰最大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一名商販坦言,他和同行都在無意中進了一批假冒“六神”花露水和“拉芳”洗發露,結果被上海家化和廣東拉芳公司起訴到法院。“由于沒有保留進貨發票,提供不出有利證據,最后因商標侵權賠了不少冤枉錢,現在我們進貨時都會留一個心眼,一定保存好證據。”

 

  工商局徐科長介紹說:“那次案件牽涉到很多日用品經營戶,不僅給經營戶造成了損失,也損害了食品城的商業信譽和形象,當然我們部門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漏洞”。案件發生后,法院向工商部門發出司法建議,提出要加強管理,嚴格規范商品進貨渠道;樹立證據意識,減少侵權風險等具體措施。

 

  “審判年報作為綜合性司法建議的重要載體,與單個司法建議相比,剖析的問題更具普遍性和針對性,對于堵塞管理漏洞更有價值,體現的社會意義也更大。”江陰市人民法院院長弓建明介紹,“知識產權審判年報集典型案例、類案分析、司法動態、風險預警、對策建議等信息于一體,是人民法院堅持能動司法,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形式,將長期堅持下去。”

  

  江陰法院只是江蘇三級法院保護知識產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江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取得了顯著成就:自2009年起,江蘇省高院實行“知識產權審判工作藍皮書”制度,通過新聞發布會、向政府和企業報送信息等形式,對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存在的漏洞進行預警,供相關部門決策參考;在全國法院率先實現所有具備知識產權案件管轄權的法院都建立“三審合一”審判模式,通過行使民事、行政和刑事三種審判職能,對知識產權提供了全方位的司法保護;設立知識產權審判技術專家庫,聘任157名技術專家參與案件審理;去年,全省法院受理一審知識產權案件3730件;在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009年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10大案件中,江蘇法院有2件案件入選。目前,江蘇受理的知識產權案件已經覆蓋到所有類型的知識產權領域,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的全過程,為全省的科技創新發揮了“千斤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