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暇時翻幾頁閑書,已成多年習慣。支一躺椅,泡杯清茶,午后的陽光透過紗窗,生出幾分慵懶,眼睛在字里行間漫步,困了,將書隨手一擱,打個小盹,醒來,再接再厲,不覺間,日已西斜,竊以為唯此才能當?shù)?span lang="EN-US">“閑適二字。

 

也許受父親的影響,我自小對書有著不一般的喜好。那時難得上街,最喜歡去的是書店,買不起,看看柜臺里擺放的書本封面也能得到小小的滿足,想著長大定做個書店售貨員,那就能盡情的看書了。五年級時挖了豬草賣到2毛錢,趕緊去書店買了本灰姑娘與水晶鞋的連環(huán)畫,愛不釋手,當然也不忘在同學間炫耀一番,至于書中的愛情是不明就里的,只為故事情節(jié)和畫面吸引。進入初一,農(nóng)村的學校,加上當時的政治氣候,除了教科書和毛澤東選集,課外書幾乎沒有,作文自然是陽光普照開始,表表決心結尾,有次難得看了一篇文章,學了個詞組,在作文中運用了一下,博得語老師的一段紅批、課堂上的一陣表揚。老師的無意之舉,讓我對課外書有了濃厚的興趣,自己沒有,想法去借,有時甚至有些強借的意味,曾有過與一同學爭一本書,將她的手臂拉脫臼的經(jīng)歷,現(xiàn)在想來還是慚愧的緊。當然因為看書將飯燒糊了是常有的事,這時就惴惴的,父親的一聲“又在看書啊”讓我至今回憶起來還是那么溫暖。那時最怕母親整理我的小床,她一見有課外書總認為我不務正業(yè),書扔出的同時是一頓責罵。初二有了物理課,真是又愛又恨,愛它是因為老師是個西游記迷,唐僧師徒的取經(jīng)故事取代了書本上的正極負極,正是貪玩、好奇的年紀,只管開心,哪知后果,考試時對著試卷兩眼摸黑,只恨不能請出孫猴子,只能自己抓耳撓腮。

 

八十年代中期,百花齊放,又西風漸進,也許是學法律的緣故,同學們思維活躍,為了不落伍、不露怯,開始看莎翁、弗洛伊德等,囫圇吞棗,半知不解的,在他人講到存在主義、心理解析、第三次浪潮時不至一片茫然。都說女為悅己者容,其實女為悅己者讀更是貼切,知男友好字畫,尤其金石,對此從未涉獵的我,也從他的書櫥里找出幾本,死記硬背,希冀通過它增加點共同的語言。

 

擯棄了目的的讀書,還是近幾年的事。純粹興之所至,五花八門,小說還是最愛,無論長、中、短,當然也有選擇,好大家之作,說明我尚未能免俗,好的文章看上二三遍不嫌多,但也有沽名釣譽之作,為之搖頭;也好雜文、隨筆,看后總為作者的信手拈來叫絕,同時不免生出些自卑來;也會購些賞石之類的書,嘖嘖稱贊中愉悅自己,放松心情;宗教、修身書籍也喜隨手翻翻,增加點知識,也增加些修養(yǎng)……

 

檢點自己,其實在讀書上是有許多的陋習的,如貪多,恨不得將所有喜好的書都為己有;雜亂,茶幾上、凳子上、枕頭邊,堆得到處都是,甚至廁所里,真正是褻瀆了書籍;半解,這是貪多之果,有的字、詞看過若干遍,知其意不知其讀音,字典就在手邊,只是懶得去查,每每與人談及該字,總不敢言,畏露丑也;頑固,只將紙質的才認作書,對電子之類的,予以排斥,雖說有受視力不佳影響之因素,但總有些跟不上時代的意味……

 

想來,讀書之人,可能都有些自己的癖好吧,哪怕是怪癖。擊節(jié)也好,嗤鼻也罷,或會心一笑,或黯然淚流,這就是書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