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法院看成是治病救人的醫院,那么訴訟服務中心就是導醫臺加門診部。”這是省高級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周繼業對訴訟服務中心的形象比喻。

  省法院訴訟服務中心主任王世華欣喜地告訴記者,全省法院創建訴訟服務中心,被評為江蘇省首屆“十大法治事件”之一。

  “到法院打官司,如同到醫院看門診。”記者見證了這10年我省各地法院門前最大的變化。

  鏡頭一:

  服務周到開好門

  便利有效低成本

  國慶前夕,記者來到訴訟服務中心的發源地--常州市新北區法院。走進訴訟服務中心大廳,映入眼簾的是“導訴臺”。旁邊的架子上放著各種《訴訟指南》:訴狀怎么寫、管轄法院怎么選、訴訟費怎么收、道賠案件費用怎么算……只要與打官司有關的常識,指南上都寫得一清二楚。

  記者正翻閱“訴訟指南”時,一位老大爺走了進來。導訴員趕忙迎上去,把他扶到椅子上,遞上茶水。“老人家,有什么需要幫助?”

  “別人借我錢不還,我想告他們,可是不會寫狀子……”老人顯得很著急。

  “沒關系,你說我記,再讀給您聽。”

  “有了這個廳,辦事真方便!”一旁的律師告訴記者,“要是在10年前,立個案來回跑好幾趟,現在好了,走進一個廳,手續全搞定。”

  讓當事人少跑一次腿、少等一分鐘、少花一點錢,這是訴訟服務中心的目標。據了解,近五年江蘇13個中院、110個基層法院都以新北為樣本,對原有的“立案信訪大廳”進行改造,建成集訴訟服務、矛盾化解、糾紛分流等30余項職能為一體的“門診式”訴訟服務中心,為當事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低成本”的訴訟服務。

  記者在省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看到一組數據:2011年,全省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共為人民群眾提供各類訴訟服務884368人次;訴前調解案件294895件,調解成功250813件,調解成功率為85.05%;為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5889件次,總金額達2600余萬元。

  鏡頭二:

  訴調對接門對門

  合力化解促和諧

  早在2008年4月,記者在常州市鐘樓區法院采訪時,發現了一件新鮮事:立案大廳對面,掛著一塊醒目的“人民調解工作室”標牌。作為民間調解組織的人民調解工作室,怎么設在人民法院的立案大廳?

  那時,記者為之好奇,徑直走進了敞開大門的人民調解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墻上一面面鮮紅的錦旗,見證了這個備受當事人歡迎的場所。記者采寫了《法院里的民調窗口--常州市鐘樓區法院見聞》,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看到這篇報道當即批示:總結調研,在全國推廣。

  如今,像鐘樓法院這樣的民調窗口已遍布全省100多個基層法院。國慶前夕,記者再次來到鐘樓訴訟服務中心的人民調解工作室,看到四周墻上已掛滿了錦旗。

  “每一面錦旗,都有一段故事。”正在忙碌的人民調解員何大嬸介紹說,有很多調解成功的事例,鄰里糾紛、婚姻糾紛幾百件,多數握手言和、重歸于好……

  “當初,怎么想到把人民調解工作室設在法院的大門口呢?”鐘樓區法院院長夏偉忠介紹說,當時,民事案件出現了收案多、上訴多、信訪多的情勢,給法院有限的審判資源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為了探索多元化解決矛盾糾紛的新途徑,緩解審判壓力,有效化解糾紛,法院和區司法局聯合調研,嘗試在法院大廳創辦人民調解工作室,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訴訟調解有機結合。

  立案與民調窗口在工作上怎樣對接?立案法官在立案初審時,對涉及婚姻家庭、相鄰關系等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糾紛,先征詢當事人是否愿意接受人民調解室調解。在征得當事人同意后,暫不進入立案程序,不收取任何費用,由法院的人民調解聯絡員將糾紛移送人民調解室先行調解。如當事人達成協議要求法院出具調解書確認的,立案庭按規定立案,減半收取訴訟費,并啟動快速審理機制,一般在一小時內出具民事調解書;如調解成功,當事人不要求法院出具民事調解書的,則以調解委員會名義出具調解書,不收取任何費用;如在七天內達不成調解協議,或當事人不愿繼續調解的,立案庭隨即受理并進入訴訟程序。

  鏡頭三:

  網上立案敞開門

  程序更加簡便快

  昨天上午,在大豐市法院訴訟服務大廳里,記者聽到辦公電話鈴聲不斷。

  “是大豐法院立案窗口嗎?我是南京汽車租賃有限公司的代理律師,有個案件想去法院立案……。”

  “您好,您可以登錄江蘇省大豐市人民法院網,在網上立案界面,按照相關提示,進行網上立案登記。”

  一刻鐘工夫,記者見到大豐法院網上立案系統已經顯示出汽車租賃有限公司案件相關信息。立案法官經審查符合立案條件,當即回復當事人,要求根據回復內容郵寄相關材料。這是大豐法院網上遠程立案工作的一個縮影。

  大豐法院在立案審判工作中,銳意創新,被省法院確定為“網上遠程立案工作”試點單位。該院網上立案系統開通后,既方便了訴訟,又大大減少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受到當事人的廣泛好評。山東的一位律師來信贊揚:“司法為民宗旨在大豐法院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我人在山東,法院就將案件立案受理了,網上立案真正做到了便民利民。”

  鏡頭四:

  特殊案情走上門

  司法助殘暖人心

  在大豐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書記員韋廣琴給記者講述了一個上門立案的故事。

  這天下午剛上班,她接到一個電話。“我叫劉風剛,要告鄰居孫干生夫婦,他們借我的錢三年沒還,我現在著急用錢啊!”

  “您要立案,請帶齊材料到訴訟服務大廳立案窗口辦理相關手續。”小韋說。

  “可是我現在癱瘓在床,老伴又不識字。”電話那頭很焦急。

  “您把地址留下,我把你的情況向領導匯報后,待會給您答復。”小韋說。

  第二天上午,小韋和同事找上了門:“我們是來為你辦立案手續的,中秋節快到了……”法官們帶來了油、米、月餅。

  劉風剛一下子懵住了,他眼含淚水說,“你們上門立案,還帶了東西,這讓我怎么過意得去啊!”

  小韋和同事為劉風剛辦好立案手續后,又向周邊鄰居了解情況,聯系了被告方,決定下午一起到劉家調解。

  當天下午,小韋和兩名法官連同被告鄰居孫干生夫婦來到了劉風剛的家里。孫干生家庭也不富裕,要一次拿出5萬元確實非常困難。在法官耐心細致的協調下,決定先拿2萬元出來應急,其余3萬分期償還,雙方簽訂了調解協議。

  “你們幫了我大忙!”劉風剛一家硬要留法官們吃個飯,可還是被婉拒了。天黑了,法官們要走了,但那熱心為民的精神,留在了全村人的心里。

  一組組鏡頭,忠實地記錄了江蘇法院門前的變化!記者深切感受到,訴訟服務中心是個靚麗的“大窗口”,讓法官的愛民形象更生動!如今在江蘇這片熱土上,老百姓正沐浴著司法的“陽光”,感受著司法的“溫暖”!記者衷心祝愿江蘇各地法院門前再展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