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上午9時許,淮安中院門口突然響起了一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鞭炮聲中,清浦區的刁某將一面錦旗和一封感謝信遞到了剛剛被省高院記二等功的該院民一庭王艷法官手里。刁某說:“真沒想到,我們家多年來形成的矛盾,被王法官一個月解開了!”

  5月5日,剛剛接到刁某這個案子的時候,連王艷法官都驚詫于案件矛盾的錯綜復雜:先是刁某的妻子把自己的丈夫和公公告上法庭,然后刁某狀告父親及妹妹,接著刁某的父親起訴刁某,隨后刁某提出管轄權爭議。其間還有本是來做證人的刁某的內弟也要向法院控告刁某。

  案件的起因是因為一套房子,但是王艷清楚:房子只是一個導火索,問題的根源在于家庭矛盾,家庭矛盾不解決,雙方對簿公堂的事情就不會停息。然而,這十幾年形成的矛盾,能化解得了嗎?

  第一次調解現場,法官成了雙方訴苦和指責對方的出氣筒:父親當著兒子和法官的面痛哭失聲,埋怨兒子“只認錢不認父親”;兒子深感“有委屈”,氣得手直發抖。結果是不歡而散。

  矛盾愈演愈烈。當事人找院長,找監察部門,找媒體。刁某的妻子發出公開函:“我會一直申訴,上訪,5年、10年、15年……直至最高人民法院。”

  兒子和父親開始互相指責對方,甚至開始了人身攻擊,一些旁人的風言風語都被他們當成了證據。

  調解還在進行。在法院,在刁某的家中,在刁某父親的住處,王艷法官靜靜地聽著雙方訴說著似乎和案件毫無關聯的事情:刁某的父親回憶自己做翻沙工、當拷板工人、1976年因悼念周總理被批斗的辛酸過去;刁某談自己孩子生病時無錢看病的痛苦……刁某的父親抹著眼淚對王艷法官說:“這些苦,我從沒和外人講過,您是第一個。”

  訴苦過后,雙方不那么激動了。王艷對雙方的心結也更清楚了。她苦口婆心地讓雙方換位思考一下,多想想對方的難處。同時,王艷還從外圍入手,遠赴沭陽,和刁某家的親屬進行談話。漸漸地,原本是站到一方指責另一方的刁家親屬們,也開始了勸說雙方和解。

  矛盾在一點一點地弱化。

  6月12日,刁某的妻子主動給王艷打來電話,說雙方已經有了和解意向。王艷法官立即通知雙方來法院。這一次,雙方終于達成和解協議,雙方約定了刁某主動放棄對父親遺產的繼承,返還父親售房款90000元等。

  而此時,離立案才一個月零幾天。一個家族幾十年來的積怨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