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法院順河人民法庭的前身是師寨人民法庭,區劃調整后,管轄著順河等4個鎮的24.2萬人口。轄區北臨山東,西接河南,屬城鄉結合部,呈現涉案面廣、涉案類型復雜等特點,受理的案件大多矛盾尖銳,調解起來難度較大。但順河法庭的法官以“民安我樂”為第一追求,今年上半年取得了76.94%的調解撤訴率,有效化解了矛盾紛爭。

“背靠背”讓雙方名在各自的錯

前不久,順河法庭的法官們用“背靠背”的方法成功調解一起相鄰權糾紛案。

該案的原、被告系前后鄰居,原告的房屋三面都是耕地,出行都從被告的門前走。因1997年原告蓋房時多占被告3平方米的宅基地后,雙方由此而積怨,經常為一些小事兒磕磕絆絆。于是,原告將被告訴至法庭。今年3月,被告在原告自家門前挖了一條長溝,使原告無法正常出行。在法庭調解過程中,原、被告矛盾很激烈,原告提到被告挖溝堵路的行為時罵“被告不是人”,被告則怒不可遏地揚言還要推倒原告的房屋,奪回自己的宅基地。

此時,如果任由雙方爭執下去很容易使矛盾激化。主持該案調解的該庭庭長黃濤果斷將原、被告分開,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分別做工作。黃濤法官首先批評了原告罵人的行為并指出,被告挖溝的根本原因在于原告拒不退還多占的宅基地,使他明白自己有過錯在先。然后,黃法官又向被告指出:依據法律規定,在原告唯一能夠通行的門前挖溝,阻礙其正常通行,是違法的,必須盡快將溝填平。隨后,黃濤將雙方叫到一起作了一番耐心細致的調解,被告終于同意將溝填平,原告則當場支付被告2000元占地補償款。就這樣,雙方多年積怨一朝解,老哥倆成了和睦友好的鄰居。

“冷處理”給氣頭上的當事人降降溫

順和法庭的法官辦案效率高,能快則快。但他們為加強調解工作,對一些雙方因其而產生的糾紛則采取“冷處理”的方法,讓當事人消氣以后再進行調解,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個月前,某村村民戚某發現丈夫蔡某與某發廊女來往密切而發生爭吵、廝打,接著就以蔡某由第三者為由將對方訴到法庭要求離婚。第一次開庭調解時,戚某情緒十分激動,邊說邊罵,而被告蔡某則對天發誓,說根本也沒有第三者的事,說到激動時,當庭下跪。

望著情緒激動的戚某,承辦法官意識到本案一時難以調解成功,但又隱約從被告下跪的舉動中看出了他改正自己不忠、回歸家庭的渴望,覺得兩人仍有可能和好。于是暫停調解,作出半個月后再次開庭調解的決定,留給原告一段冷靜思考的時間。

再次到庭時,原告雖已氣消了大半,但仍要求離婚。此前,承辦法官已了解到夫妻雙方都十分疼愛孩子,于是就從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并結合父母離異的孩子犯罪率日增的社會現實耐心開導,終于打消了原告離婚的念頭。被告再次當庭下跪,并面對法官發誓:今后要對妻子絕對忠誠。戚某破涕為笑,夫妻倆重歸于好,有說有笑地走出了法庭。

“合并審理”讓雙方了結了兩場官司

這是7月份順和法庭審理的一起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原被告雙方系鄰居,原告緊挨被告家的墻壁搭建了一間小賣部,每逢下雨,雨水便會濺到被告家的墻壁上,造成墻壁滲水,被告多次要求原告拆除均遭到原告拒絕。這次原告翻建小賣部,兩家再次因此而發生爭執,繼而進行廝打,致使原告右中指近端骨折,花去醫療費1200余元。

于是將對方訴至法院,要求被告進行原告人身損害賠償。

法院辦案過程中,了解到被告正準備要把原告訴到法院。要求法院判決拆除原告小賣部后,沒有立即就案辦案,而是爭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將兩案合并審理,并調解。在對現場進行了了解后,提出了一條調解建議:原告將小賣部與被告相鄰一側平行拆除60公分,避免雨水濺到被告家墻壁上;被告一次性賠償原告醫療費1200元。原告、被告都覺得這建議合理、公平,很爽快地接受,雙方握手言和,一場干戈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