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半年,錫山法院共新收商事案件1057件,同比上升18.1%。其中民二庭受理803件,同比上升19.32%,收案數已達到去年全年總數的70%。錫山法院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專項調研,從宏觀層面上深入剖析商事案件大幅上升的原因,并結合法院的具體審判實踐,有針對性地提出一系列對策。

一、商事案件激增的原因

從宏觀層面上講,商事案件激增主要取決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對企業經營環境的影響。當前,為應對國際和國內經濟新形勢,“防止經濟增長過熱,防止全面通貨膨脹”已成為我國2008年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在“兩防”原則的指導下,企業原有的資金運營模式被打破,資金鏈不暢引發了商事案件的頻發。表現為:企業一方面急于回籠在外的資金,一方面又傾向于拖延履行自身的債務,這就使得企業既容易成為原告又容易成為被告,訴訟的概率顯著增加。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原因:

1、從緊的貨幣政策導致企業融資壓力增大,部分企業面臨資金鏈斷層風險。銀行信貸實行嚴格的規??刂疲沟闷髽I融資的難度和成本明顯增加,尤其中小出口企業一般財務管理基礎比較薄弱,信用程度低,在銀行融資時更處于不利地位,貸款難度更大。作為企業融資的重要來源,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必然會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影響,而這種影響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起商事糾紛的頻發,進而導致訴訟數量劇增。

2、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國際油價和主要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使得部分企業的經營成本大幅度提高,而企業產品的價格上升幅度卻不大,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在面臨資金鏈隨時可能斷裂的風險時,企業更傾向于催收在外的債權,保證自身的資金安全,而訴訟無疑是借司法力量實現債權的最好手段。

3、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降低對外貿企業的沖擊巨大。外貿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種優惠政策來維持利潤。但是國家為了調整經濟增長方式,今年降低了總體出口退稅率水平。與此同時,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也給貿易型出口企業帶來較大的匯兌損失。生存環境的巨大落差使得這類企業極易產生資金周轉不靈、拖欠債務的情形,進而引起訴訟的頻發。

4、環保問題被各級黨委政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環保壓力導致某些化工、印染等污染企業不得不減產甚至是陷入倒閉的困境。因此,在各種原材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環保壓力就很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追討欠款的訴訟也就在所難免。

5、在融資難度大、經營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企業之間的信任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個債權人的訴訟很可能導致一批債權人的“跟風訴訟”。僅今年上半年,我院民二庭就受理了涉及三家債務單位的60多起案件,這不僅導致了商事案件數量的陡然上升,同時對于企業的生存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威脅。尤其在銀行跟風起訴同一個債務企業的情況下,由于銀行的債權標的比一般的債權額要大很多,數個銀行的集體起訴很可能就會直接導致企業的破產,這樣一來,整個訴訟程序就更加復雜,牽扯的時間和人力更多。

二、相關對策

1、力爭“兩個完善”,降低商事糾紛的發生率

一是完善企業自身的管理和應對機制。商事案件的劇增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咎于企業內部管理機制的缺失,這是直接導致企業資金鏈的不穩定及抗風險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建議各企業應當根據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轉變,及時的轉換經營理念,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尋求新的發展前景,同時要完善自身的財務管理機制,拓寬融資渠道,保證資金鏈的穩定,提升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和應變能力。

二是完善法院的司法建議工作機制。司法建議工作是源自司法實踐、反映現實問題、回饋社會發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對于企業運營過程中存在的法律問題,法院更為了解,提出的建議也更具有針對性。為進一步降低商事糾紛的發生率,法院要積極轉變“事后解決糾紛”的角色定位,充分發揮司法建議功能,對于一些類型化的問題,及時的向相關企業提出司法建議,避免類似訴訟的頻繁發生。       

2、狠抓“兩個強化”,提升法院應對能力

一是以提升司法能力為重心,強化法官的業務能力建設。審判人員是審判工作的“掌舵人”,直接決定著案件審判的方向。在商事案件大幅上升的情況下,一方面要通過難案討論制度及系列崗位練兵活動來拓寬審判人員的“斷案”思路,提升他們在庭審駕馭、文書制作以及糾紛化解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審判管理,強化對審判節點的監控,落實對審判質效的監督,確保案件審判“環環相扣、有條不紊、精益求精”。

二是以緩解審判壓力為目標,強化審判模式的機制創新。機制創新是工作發展的“助動器”,直接決定著案件審判的質效。法院應結合審判新形勢新趨向,區分案件類型和復雜程度的不同,有針對性地探索建立繁簡分流的審判新機制。充分運用“類化審判”等成熟機制,建立“專人專審”的案件分類處理模式,暢通類化案件的專業審渠道;探索建立“審前準備組”等新型應對模式,將部分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小標的案件解決在庭審前,降低庭審率和裁判率,實現審判工作能動、靈活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