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究竟是誰的過錯
作者:錢富良 發布時間:2011-09-09 瀏覽次數:1129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齊?王繼承了王位。(齊?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獨奏,南郭處士就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傳統上,對濫竽充數故事的解讀是,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蒙混一時,但是無法蒙混一世,他們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但我不同意這個說法。倘使宣王后死于南郭處士,或者?王和宣王無異,好三百人齊奏,則處士何愁露出馬腳?我斷言他必可終身衣食無憂,充數到老,最后以皇家樂隊著名演奏家的身份光榮退休。濫竽充數的故事諷刺了沒有本領冒充有本領的人這個不假,但是故事通過宣王父子欣賞習慣的不同揭穿了假冒者,讓他最終落得灰溜溜逃跑的下場,分明是暗示我們,制度缺失才是假冒者能蒙混過關的關鍵,實在是入木三分。我覺得后者的現實意義遠比諷刺某個個體來得深刻。
制度的缺失或者漏洞不僅讓公共的利益受損,其實對于個體也是有害無益,宣王花納稅人的錢聽了那么多年濫竽不說,你不分好濫,待遇一樣,對那些真正的音樂家就不公平,簡直是侮辱么!長此以往,濫竽充數的人紛紛來投,必將嚴重影響音樂事業的健康發展,數載苦練和一竅不通的齊奏,一樣的薪俸,誰還去研習音樂業務呢?而且我以為,即使是對充數者也不公平,人家既然是處士,自然也不是一無是處之徒,完全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謀一個名副其實的差使,從此過上穩定的生活,不必擔心飯碗被砸啊。你不分好壞,這不硬是耽誤人家的前程?
濫竽充數這個寓言,與其說旨在勸學,兼而教化誠信,不如說更側重于對制度缺失的糾問。
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出了問題就從個體的道德和素質上找原因,進而進行道德教育,希望能解決問題,個體的差異性決定這個思維模式也許能帶來些許風尚的改變,但是永遠不能達到理想境界,如果從制度入手考慮,從制定游戲規則出發,堵塞制度漏洞,則投機者無門,充數者絕跡,制度可以強制個體去修煉,你不會吹不要緊,你想吹就去練,達到我的標準,你就可以拿到薪俸,則好學成風,民守誠信,能者喜,庸者勤,社會公平。
當今社會,濫竽充數者比比皆是,足以讓南郭先生感嘆自己生不縫時,究其原因,無不是制度漏洞大開使然。宣王死,?王立,此風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