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層切勿嚇基層
作者:朱玉軍 發布時間:2012-08-27 瀏覽次數:1042
一直以來,上級單位為摸清下級單位在開展工作中的真實情況,經常輕車簡從深入基層搞調研,他們往往會自帶被褥和干糧,進工廠、入車間,走村落、串農戶,在車間里、院落內、地頭旁,同一線工人肩并肩、同當地農民手拉手,在噓寒問暖中了解實情、在同吃同住中探求改革發展之道。對上級單位的這些做法,基層單位是擁護和歡迎的。
但是,不知從何時起,有的上級單位在下基層上做起了“大文章”,在下基層前,要提前給基層下通知,搞專門的儀式,當地媒體要進行跟蹤報道,車接車送;到基層時,也是前呼后擁,大擺排場。而作為被調研的基層單位,更是早早地動手,提前進行了方方面面的準備,插彩旗、掛條幅、貼標語,搞得基層單位也非常緊張,把本該用于做好本職工作的時間,過多地浪費在接待上級領導或工作組上。其實,這樣的調研有時很難聽到真話、見到實情,到頭來,調研的結果只能是形勢一片大好。
如果上級單位真想摸清下情,不妨低調出行、“化裝”出行,正如筆者開頭說的那樣,遠點的地方可以坐公交車,近點的地方可以騎自行車甚至步行,這樣一來,可以多走走、多看看、多問問,不以領導派頭出現、不以高高在上施威,自由地行走在百姓之間,吃百姓飯、聽百姓言、看百姓事,此舉能使參與調研的領導及時掌握第一手真實資料,更有針對性地提出制定下一步政策的意見和建議,要比坐在會議室里聽匯報強得多。還有的領導在調研時,為了體現對調研的重視程度,要求被調研單位要提前選派好各個層面的群眾代表,以便調研時傾聽一個他們的聲音。殊不知,這些被選過來的群眾代表在他們的領導面前,又能說出多些實話呢。
所以說,下基層體察民情,重在下得去、沉得住、入得實,在不給基層添太多麻煩的同時,又能了解到真實情況,群眾歡迎,領導滿意,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