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人民法院成立獨立建制的少年案件綜合審判庭。經過6年的成長,從蹣跚學步到奔跑跳躍,少年庭先后被授予江蘇省優秀“青少年維權崗”、全省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進集體、鎮江市十佳普法新事(“啟園”青少年道德教育基地)、鎮江市青少年法制道德教育基地,2014年年底更是獲得了“全國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進集體”,也是該市唯一獲此項全國性榮譽的集體。

  法治如水潤幼苗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各有不同的特點,如何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將抽象的法治意識、法律素養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模式,法治要如水,全面包容,點滴滲透。

  主動澆灌,法官變身園丁。每學期開學、放假前到轄區各中小學開展“法制講座”,日常中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開設“下午四點半學校”、“外來務工子女法制課堂”,與受助學生結對“社會媽媽”,贈送法制書籍……,少年庭的法官往往身兼數職,揮灑汗水,忙并快樂著。

  “對涉少案件來說,斷案判決并不難,難的是走進孩子的心里,使一顆顆萎靡的心重新滋潤起來。”少年庭副庭長李鴻梅回憶起自己的第一次心理干預,她認為,法律引導和心理輔導是良方。

  17歲的問題少年小飛父母離異,長期跟著年老體弱的奶奶生活,得不到家庭溫暖的他小小年紀混跡社會,通宵上網、打架滋事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在一次斗毆中,他手持板磚將對手砸成了輕傷。李鴻梅輕柔的語調,溫和的態度令小飛面無表情的臉在半個小時后解凍,“我知道錯了,我還有機會改嗎?”

  成功的心理干預給了少審法官們極大的信心,在此后日子里,少年庭陸續對十余起涉少案件實施了心理干預。并根據成功經驗迅速出臺《完善未成人刑事案件心理咨詢制度》,根據未成年人的認識特點、情感特點、動機特點和個性特點,逐步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心理流程和工作方法。有三名同志自學心理學,并考取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

  深層滋養,青少年感知法院。通過“七彩假日”法制夏令營,“我眼中的人民法院”法院開放日,“我是小法官”、“我來斷案”模擬庭審活動,“我和親人聊法律”親子互動等趣味性高、參與性強、融入性好的活動,青少年和法官面對面平等溝通交通。

  法治似星指方向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家庭因素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家庭結構的崩潰和障礙是青少年問題產生的核心原因。“許多家長并不是不想管好孩子,但由于方法簡單、粗暴,往往適得其反,我們的家長法制學堂,定期開展法制輔導、親情倫理講座、座談交流。”少年庭庭長顧健語氣自豪,“家長們積極參予,都說找到了家庭教育的方向。”

  “在我工作的少年綜合審判庭,涉及未成年人撫養的離婚案件占了絕大多數,但小琳純真的臉龐和默默流淚的眼睛始終在我腦中徘徊不去。”少審法官朱盈在日記中有感而發。

  這是一起很普通的離婚案,女方第二次起訴了,男方仍堅持不同意離婚,說是為了讓孩子有個健全的家庭,哪怕女方五年沒回家,也不肯放手。朱盈邀請“社會志愿者”婦聯干部孫海芬共同介入案件,使雙方和平分手。

  “媽媽告訴我,她以后每年都會抽時間來看我,我想見到她。”對五年沒有見到媽媽的小琳來說,這也許是一種安慰。

  盡量將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傷害降低和淡化,《潤州法院婚姻案件涉青少年權益告知書》中這樣寫道:“離婚所造成的孩子而言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它的影響甚至會隨著時間而增加。”告知書對婚姻案件的當事人并擴大范圍至可能的利害關系人,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進行提醒。

  星光暗淡時容易迷失方向,該院建立涉青少年婚姻家事案件的回訪制度和青少年長期心理疏導制度。案件審理中由主審法官作為心理疏導責任人,案件結束后辦理移交手續,由社區作為第一疏導責任人,法官輔助疏導、定期回訪。在審、執過程中建立評估報告制度,對案件中涉及的侵害青少年權益或履職缺失、家暴、虐待、遺充等情況作出認定,制訂預防方案,采取司法建議、各方聯動等手段延伸審判職能,形成不易迷航的長效機制。

  法治若光亮明天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社會因素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聯合法院、關工委、婦聯、團委、社區基層組織等各種社會力量進行綜合治理。

  “嗚…”隨著火車的一聲長鳴,轟隆隆的列車載著16歲的小林回湖北恩施老家。小林自小父親車禍去世,母親改嫁他鄉,從此跟著爺爺奶奶相依為命。來鎮江打工后,因生活窘近臨時起意實施盜竊被判拘役二個月。

  為使小林出獄后不再走上歪路,少年庭決定聯合社會力量幫助小林,此舉得到鎮江民生頻道和江蘇律威律師事務所的支持。出獄當天,法官、記者、律師陪同小林尋找在鎮江的親友,但不是吃了閉門羹,就是電話無人接聽。在法官的勸說下,小林愿意先返還老家再作打算。

  “法官姐姐,我在家找到新工作了,謝謝你們,我一定好好生活。”一個月后,法官助理譚燕接到了小林的電話。

  依托“關工委”該院建立“青少年權益維護專家志愿者”,對非監禁刑未成人犯實行一對一、二對一、“一人一策”的幫教工作模式。6年來,該院未成年重新犯罪率不到1%,無一件錯案,無一起投訴,無一件申訴案件。

  與市、區婦聯緊密配合,邀請婦聯代表旁聽庭審,積極擔當“潤語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志愿者,關心單親家庭的兒童。捐資助學70余人,捐款2萬多元,捐贈價值3萬余元的學習用具,其中省級“青年文明號”金山湖法庭長期定向資助的兩名家庭困難中學生終圓大學夢。

  陽光雨露,滋潤萬物。針對殘疾青少年這一特殊弱勢群體,該院全省首創殘疾人無障礙法庭,對涉殘青少年開啟綠色通道,提供司法救助。歷年來辦理涉殘疾青少年案件3件,救助殘疾青少年2名,給予司法救助基金2萬元。

  “用心、用愛、用法治的力量呵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為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這是該院全力推進具有潤州法院特色的“潤苗”青少年維權崗品牌的核心理念。法院在依法、妥善審理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個案的同時,著眼于五大責任關聯方:未成年人本人、家庭、社會、教育機構和相關執法機關,聯動維權。分管涉少工作的副院長楊克勤表示,青少年維權工作任重而道遠,“潤苗”青少年維權崗品牌建設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