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法院緊扣審判工作主業,認真歸納總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查擺出來的各項問題,整改措施突出“為民司法”、“陽光司法”和“公正司法”,推動了法院整體工作新提升。

 

以人為本彰顯為民司法。訴訟服務中心是群眾到法院的第一場所,是法院服務群眾的第一窗口。京口法院以“微笑服務、溫情司法”活動為載體,通過內部培訓,不定時查崗,群眾監督等方式,強化工作人員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主要是解決“臉難看”的問題。在訴訟服務中心,人性化的關懷無處不在,免費提供復印機、打印機、傳真機、飲水機,到放置在立案大廳中讓當事人休息等候用的5張軟皮沙發,再到免費提供雨傘、老花鏡、紙筆服務,點滴之中讓前來打官司的群眾感到親切與溫馨。京口法院在全市率先開通的“在線訴訟綜合服務平臺”,群眾咨詢不必再到法院,直接在家里就能夠和法官“鍵對鍵”交流;建立了網上文書送達平臺,大大提高了辦案效率,有效減輕了當事人的訴累。

 

同時,為讓偏僻地區的群眾方便訴訟,京口法院深入開展巡回審判,該院先后在京口工業園、新民洲產業園、諫壁東京村等處設立了4個巡回審判點,開展就地立案、就地審理、就地宣判和就地法制宣傳,放大個案裁判的輻射作用。

 

借力新媒體打造陽光司法。為更好、更快、更優地服務全區經濟發展,京口法院創建了網上即時交流平臺——小微企業“QQ群”,一方面,為小微企業進行法律咨詢提供快速便捷的溝通渠道,另一方面,方便小微企業對司法過程中出現的困惑提出質疑。目前,小微企業QQ群內共有各行業代表85人,通過該群已成功調處矛盾23起。開拓“網上視頻調解”新方法,當事人不出社區,就能解決矛盾,法庭可以在居委會,也可以設在群眾家中,法官在線即時調解矛盾,將矛盾調解全過程展現在社區居民面前,也讓能社區干部學到調解經驗。

 

5月29日,京口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涉及13名被告的“酒托”案,并首次通過《法治進行時》進行電視直播。法院邀請部分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旁聽,還邀請轄區內高校50名法律專業學生到現場旁聽。3個小時的庭審看下來,旁聽人員紛紛對這種庭審方式給予了充分肯定。區政協委員姚家駒說:“實際上,此次庭審起到的第一個作用,也是最大的一個作用,就是法治宣傳。庭審教育了一大片,這一點非常好!”

 

“三專”護航給力公正司法。京口法院全面啟動“專業化審理模式、專門化溝通平臺、專家化輔導隊伍”的全新工作思路,依據案件類型,庭內劃分專業審理組,精選專家級資深調解員,將案件通過訴調對接渠道專門化審理,積極創新審判管理模式,有效應對案件持續增長,進一步提升審判質效,創建審判特色品牌。針對轄區離婚、遺產繼承、贍養撫養、家庭暴力等家事糾紛案件頻發,且具有親情濃厚、隱私強、當事人愛面子等特點,京口法院成立“家事調解工作室”,法官專門在“小”事上做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小”事化解在最小范圍內,努力把家事糾紛解決在“家門口”。針對保險合同糾紛案件種類多且專業性強的特點,京口法院成立“保險合同糾紛案件調解工作室”,由市保險行業協會推薦、鎮江中院聘請的專職調解員派駐京口法院民二庭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專業審判組。經4個多月的運行,進入調解工作室的85件案件,調解63件,調解成功率達74.12%,達成調解協議標的額300余萬元,調解自動履行率100%,案件平均審理周期減少近20天,達到了提升糾紛解決效率、節約社會資源、強化調解社會效果的多贏局面。

 

京口法院與江蘇大學文法學院共建“江蘇大學法學研究與實踐教學基地”,聘任文法學院8名法學教授擔任法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充分發揮院校理論資源深厚與法院審判實踐豐富的優勢,雙方開展研討活動3次,研討案件16件,進一步提升審判專業理論水平有著重要作用,也實現了讓法學專家的智慧在基層司法實踐的沃土上生根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