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后門”破壞“指尖上的信息安全”
作者:胡俊 發布時間:2014-08-08 瀏覽次數:2420
近日,蘋果公司繼被曝光收集用戶詳細行蹤信息后,又首度承認可通過預設后門秘密提取iPhone手機內的私人信息數據。消息一經披露,輿論嘩然。
當前,手機正日益取代個人PC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個人信息終端。iPhone一度曾憑借其時尚的外觀、穩定的性能以及友好的操作界面成為眾多“果粉”的不二之選,蘋果公司更是屢次標榜其iOS系統所謂的封閉特性,宣稱有效保障用戶隱私。隨著“后門”事件的逐漸發酵,蘋果公司多年來苦心經營的良好形象遭受重創;對于廣大iPhone手機用戶而言,隨之而來的是濃濃的疑惑與不安全感。
蘋果公司設置“后門”意欲何為?盡管該公司公開聲明“只用于診斷功能、測試網絡、調試應用”,理由可謂冠冕堂皇;但可以確定的是,由于蘋果公司的刻意隱瞞,幾乎所有的iPhone手機用戶都不知道“后門”的存在,對它的了解更是無從談起。而恰恰是所謂的“后門”使得用戶隱私與信息安全完全不設防,這無疑是對iPhone忠實粉絲的莫大戲弄。蘋果公司雖一再表示不會對用戶隱私與安全造成影響,但這樣的表態似乎過于輕描淡寫、蒼白無力。
就法律層面而言,用戶對購買的商品享有知情權、選擇權。無論蘋果公司出于何種目的提取用戶的數據信息,其未通過任何方式履行事前說明告知義務,更沒有詢問用戶是否同意的做法,是對用戶的知情權、選擇權的無視和侵犯。依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如果用戶的合法權益因此被侵害,完全可以訴諸法律主張權益。
相較個人信息安全而言,國家信息安全顯得至關重要。斯諾登披露的美國“棱鏡”計劃,凸顯了美國情報搜集的不擇手段和叵測用心。在“大數據”成為時代鮮明特征的今天,信息化已融入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國家工作人員、軍人、警察等重要關鍵崗位人員如果隨意使用iPhone手機,極有可能會在日常工作、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泄露國家秘密、軍事秘密,即便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零散信息,也可能經過境外情報機構的海量數據分析后成為有價值的重要情報,從而對我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因此,這些部門的工作人員應謹慎使用iPhone等智能手機,切實維護國家利益。
如何解決“后門”問題?首先應敦促蘋果公司就此事進行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必要時要求其公布源代碼,關閉“后門”;國家應增強網絡信息安全意識,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審查監管,大力開展國產手機操作系統的研發,努力營造安全的虛擬空間,保護指尖上的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