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強則中國強,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也因此,說起未成年人犯罪,每個成年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會感覺刺痛。作為法律準繩的堅守著,法官在面對未成年犯罪時內心也是糾結的:是突出“判”,還是重點“幫”?

 

宜興法院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在其20多年的少年審判歷程中,該院始終堅持“判”“幫”結合,交出了一份漂亮成績單:審理判決的1100余位未成年被告人中,重新犯罪率不足1%。其秘訣,其實只有十二個字——堅守審判原則,回歸司法本原。

 

少年犯罪:性侵問題突出,一些外地孩子走了歪路

 

花季雨季情竇初開,在宜興法院少年庭的法官看來,這也是一個危險的年紀。近年來,該院受理了多起未成年人強奸他人等性犯罪案件。

 

1992年出生的王飛(化名)是一名在校學生。20118月中旬,王飛在網上通過QQ聊天結識了一位名叫“茉莉花開”的同城網友,兩人聊得很是投機。王飛便迫不及待地約她出來見面。“茉莉花開”長相清純,雖然還沒滿14周歲,但已經身材修長、亭亭玉立。王飛與“茉莉花開”一見鐘情,很快陷入了熱戀。

 

你情我愿之下,20119月至案發時止,這對“小情人”在賓館、酒店等場所開房,先后發生了4次性關系。按照我國刑法有關規定,明知是未滿十四周歲的幼女而與其發生性關系,其行為構成強奸罪。最終法院以強奸罪依法判處王飛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

 

類似案件不勝枚舉。宜興法院統計,自2008年至今,該院審理的未成年人犯強奸罪數量每年緩慢增長,并開始出現強制猥褻婦女罪及傳播性病罪等新類型案件,反映出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多樣化、成人化趨勢。

 

為什么未成年人性犯罪會日漸增多?該院少年庭庭長錢富良表示,隨著社會性觀念的開放,一些性行為和性現象通過網絡、書籍、影視等媒介廣泛傳播,使得九○后未成年人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早熟。然而,性觀念早熟,未成年人的法制觀念卻顯得十分蒼白。尤其是隨務工父母來到陌生城市的未成年人,由于缺少必要的家庭監管和學校教育,很容易走上歪路。

 

除了性侵犯罪突出外,未成年人案件中盜竊罪、搶劫罪,聚眾斗毆罪、故意傷害罪和尋釁滋事罪等六種類型案件也頻頻發生。犯罪的未成年人多為輟學的無業人群。這當中,又以外地孩子犯罪的居多。

   

審判教育:主打“三張牌”,指導重新樹立人生目標

 

面對形形色色的未成年人犯罪現象,加強審判教育是當務之急。“親情感化、心理矯正、法庭關懷,打出‘三張牌’,贏得新未來。”宜興法院院長劉勇表示,該院通過探索社會管理創新機制,在涉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審判中構建起了一套全方位、多角度的獨特教育模式,成功在少年審判中與未成年被告人架起了溝通的橋梁,消除他們的心理陰影,指導他們重新建立起了人生的正確目標。

 

201110月,少年法庭依法審理了一起未成年人尋釁滋事案件。來自安徽的周某是一個孤兒,1歲多被年邁的王老太收養。案件送達時,法官將《告家長書》讀給王老太聽,聽完后王老太二話沒說就賣了剛收的稻谷換成路費趕到宜興。當王老太佝僂的身軀出現在法庭上時,周某一下就跪在了養母的身前,并當庭表示認罪,向母親和法官保證自己一定會用心悔改,重新做人。

 

現在,宜興法院少年庭開庭前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將自行印制的《告家長書》送到被告人家長手中。除了“一封信”的關懷,該院還編寫了《單親孩子的性格缺陷和教育失誤》,專門發放給涉及離婚案、撫養權、探視權糾紛的家長。“不少父母在看了以后都冷靜了下來,有的還主動提出撤訴或調解的意愿,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傷害。”錢富良說。《單親孩子的性格缺陷和教育失誤》先后發放500份,受到了廣大當事人的好評。

 

親情感化之外,法院還專門聘請了兩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為審判提供專業心理疏導方案及結構化建議。今年以來,該院少年審判庭已先后審理未成年人被告案件56起,其中20名未成年被告人接受了心理測試和心理輔導。

 

“合適成年人”名單也日漸完善。在該院少年庭目前確定的32位“合適成年人”名單中,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二級心理咨詢師、專業心理輔導師等擁有心理咨詢師資格或心理輔導經驗的人超過“合適成年人”備選總數的三分之一。“法庭從選人開始,就注重特殊職業‘合適成年人’所能夠發揮的獨特效用,將其代理作用與未成年人心理疏導和教育結合到一起。”錢富良說,“讓這些人以‘代理家長’的身份行使心理干預與疏導,能夠起到事半功倍、一舉兩得的效果。”

 

堅持原則:法院幫助更多落實在程序上

 

綠苗護長20年,宜興法院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實實。可就是這些叫起來并不花哨的舉措,讓該院的青少年維權碩果累累。數據顯示,該院審理判決的1100多位未成年被告人中,重新犯罪率不足1%,800多人獲得減刑,近90%受到勞改部門的各級各類表揚、獎勵。該院少年庭先后獲得“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江蘇省優秀青少年維權崗”、“無錫市社區矯正先進集體”等稱號。

 

“立足審判,預防和判教前后延伸,創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但絕對不以博眼球為主導,絕不突破法律的基本原則。”錢富良說,未成年人犯罪大多屬沖動性,很多不是由于缺少關愛,而是家長太過寵愛。法院在審判時既不應為了體現對未成年人的關愛,做出諸如“暫緩判決”等違背法律規則和司法精神的舉措,也不應一味地和稀泥過于講究平衡。

 

劉勇表示,對涉罪未成年人的幫助,不是落實在原則中,而更多是體現在程序上。接下來,該院將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繼續打好“三張牌”,在少年審判幫教的道路上踏踏實實地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