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望族、書香門第都會留下對仗工整的家訓,以激勵后代,傳承家風。可是家父早年去世,老母只字不識,別說是家訓,連祖籍在何方也難尋。母親一人把姊妹六人含辛茹苦撫養成人,成家立業,每逢想起她那叨叨不絮的俗語更覺得飽含著許多人生哲理,比寫在紙上掛在墻上的家訓還實在,它是飄在舌尖上的家風……

 

“早起三光,遲起三慌”這是兒時母親把我們叫醒的口頭禪,每天母親起的最早,忙了一陣再叫醒我們。冬天的熱被窩正香,多想再賴一會兒床,但抗不住老母掀被子。早起是要生煤爐、挑水,買早點購物等要排隊(那時,排隊是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久而久之,成了習慣,不再叫了,一直至目前養成早起的好習慣,上學工作已幾十年,基本上不遲到且早到,心中坦實。而現在的年輕人,晚上上網睡的遲,早上起不來,還耽誤工作,常為此事發生爭吵,后來也逐步明白了這就是代溝。

 

“慣兒不慣學”這是母親對子女的要求。她對子女倍加呵護,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上都做到無微不至的關心,但如果你因學習貪玩,那是嚴懲不貸。記得上小學時,出于對寶應船閘開通的好奇,幾個同學結伴去參觀,逃了半天學,被母親知道后,罰跪了半天,在鄰居的勸說下才消母親心頭之氣,從此再也不敢。“桑樹苗從小育起”這是她育兒的理念,如果不從小抓起,長大后可能就成為一棵歪脖子樹,方恨晚。“再窮不能窮上學“雖然上高中每學期的學費才二元五角,還可以分三期交清,那時老師不但要教學,還兼顧催要學費,但我是從不拖欠。

 

“吃不窮,穿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計劃經濟,柴米油鹽定量供應,副食品全憑票供應,一個大家庭全靠母親一人工資維持生計,一個子兒要掰成二個。“新老大,舊老二,補補褡褡把老三”。逢年過節姊妹都能穿上新衣裳。“新三年,舊三年,補補褡褡又三年”。新布鞋未穿前先要打掌,防止磨鞋根。老棉襖不知穿多少年,每年做一件外加褂又成新的。從來不許倒剩菜剩飯。“寧可脹了肚,不能作了盆”。要是看到現在餐桌上的浪費,真要把她心疼死了。“好天防陰天”。再窮也要把米、油、煤儲存足,哪怕是黑市價。在她的精打細算下,我們姊妹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過日子不能不省,待客不能不豐”。只要家中來親戚,除了把家中好菜傾出,再窮也要想辦法買點肉,那時每人一個月才半斤肉,炒肉絲都把肉絲蓋在菜的上面,如果混起來炒可能就找不到了。“親戚禮換禮,朋友嘴換嘴”。有時為出人情犯愁,借錢出人情,送畢后總是樂呵呵說“人情逼似債,頭頂鍋來賣”。她奉守著“你敬我一揸,我敬你五寸”,從不貪占他人的便宜。“惱個鄰居瞎只眼”,和鄰里關系相當好,遇到好菜讓鄰居嘗個遍,一家有難,大家支持。那個年代喜事都在家中辦,餐具、板凳、桌都是相互借,酒席也借左右四鄰地方,東一桌西一桌,比一家人還親。記得老大結婚時,“紅燈”收音機也是借來裝臉面。“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不像現在的商品房,連對門姓什么都不知道。

 

“荒年餓不死個手藝人”。子女長大,母親要求學一門手藝,特別是男孩,今后要自食其力,養家糊口,老大插隊后學了個木匠,我分配工作學了個裁縫,“一招仙吃遍天”,她特感到心滿意足。“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只要你認真去做,行行出狀元。“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軟”這是我進了法院后老母親一直在耳邊嘮叨的話。那時她已退休在家,不論何時都要等我回來吃飯才安心,我懂得她的用心良苦,她希望我能做一個像包公一樣的清官。在她的心目中“家中沒有一個病人,牢里沒有一個罪人”這個家庭就是最幸福的,其他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寧要心寬,不要屋寬”。這飽含著兩層含義,一是要量力而行,“家有黃金,外有斗稱”,憑公務員的死工資你是買不起新房的;二是不要做房奴,當經濟影響生活是會犯錯誤的,老母在世一家四口人一直蝸居在六十平方的桶子樓,錯過多次抄房機遇,一住就是十幾年,但過的非常幸福安祥。“跟好人學好人,跟巫婆學跳神”,交朋友要慎,不要交不三不四的朋友,是母親對我的叮嚀,有時家中來朋友,她是“進門三相”,最后都要評判一番。人有恩于我,要涌泉相報,我有恩于他人,則不言酬,這是她一貫的教誨,深深的扎根在每個子女的心中。

 

“養兒強似父,積錢干什么。母親一生樂善好施,沒有給子女留下遺產,但給我們留下勤儉持家、寬以待人、鄰里和睦、自強不息的家風。好家風不僅是寫在紙上,而是身體力行,傳承后代;好家風不是鎖在抽屜、掛在墻上,而是在平常生活中不斷提醒,潛移默化,口口相傳;好的家風與社會公序良俗的民風戚戚相關,國泰民安、祖國繁榮昌盛是好家風之源,試想在一個亡國奴的國度里還有什么家風可談?

 

家風、民風、國風是中華民族之風,世代傳承,淵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