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01201141534.jpg

12月1日上午,省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省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畢曉紅介紹了我省法院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有關情況,同時還發布了江蘇法院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關于我省法院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有關情況的介紹

近年來,利用手機通信工具以及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實施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持續高發,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人民群眾對此深惡痛絕。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時代司法機關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舉措。全省法院始終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依法嚴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有效打擊犯罪分子囂張氣焰,切實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下面,我就近三年來我省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特點及審判工作等通報三個方面情況:

一、我省法院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基本情況

2018年1月至今年10月,全省法院共審結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一審案件2967件,生效判決人數7721人,涉案金額27億余元。從案件審理情況看,我省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近年來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犯罪行為更有針對性。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犯罪分子針對人民群眾就醫、購物、投資等需求,有目的地搜集人員信息,針對性地實施詐騙犯罪。如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一些犯罪分子就利用口罩等防疫物資緊缺的狀況,針對需求人員大肆進行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截至今年11月25日,全省法院共審理涉疫情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162件174人,在全部涉疫情經濟犯罪案件中占比分別為51.76%和49.86%。有的犯罪分子甚至利用大數據對人員信息進行篩選、分析,針對不同人員實施不同的詐騙手段,犯罪更多地由“隨機詐騙”向“精準詐騙”轉變。如沈洋平等人詐騙案,犯罪分子非法購買有保健品購買記錄的個人信息100萬余條,通過電話篩選有意問診人員,向其推薦張伯禮等醫學專家,再冒充該專家收取相關費用騙取錢財。

二是犯罪手段更具智能性。隨著人民群眾防范意識提高,傳統的詐騙手段已很難得逞,犯罪分子手段不斷翻新,從簡單冒充公職人員身份詐騙向設局、下套進行交易型詐騙轉變;從單一“對話式”詐騙向多媒體“情景劇”式詐騙轉變。比如,冒充公檢法人員詐騙案件數量近幾年下降明顯,2018年以來全省法院共審理此類案件19件55人,在全部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中占比僅為0.70%和0.71%。同時,隨著電信網絡智能化的迅速發展,作案手段技術含量也更高。如投資型詐騙犯罪中,犯罪分子架設可直接操控后臺數據的投資平臺,通過冒充成功人士取得被害人信任后,再引誘被害人在其架設的平臺上“投資”以騙取錢財,騙局更加令人難以識別。

三是犯罪模式更趨產業化。為逃避打擊,犯罪分子將獲取個人信息、網羅被害人、開發網絡軟件、開辦販賣銀行卡、資金套現等一系列犯罪環節相互隔離,逐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產業鏈犯罪模式,各環節之間各司其職、各牟其利,其行為迷惑性更強,令人防不勝防。如有犯罪分子專門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分子開辦或收購銀行卡、U盾、手機卡、身份資料等“四件套”,以及對公銀行卡、U盾、對公賬戶、公章等“八件套”用于資金流轉;有犯罪分子專門為“投資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開發具有后臺控制盈虧功能的交易軟件;有犯罪分子專門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提取、轉移贓款,各犯罪環節相互獨立,全鏈條打擊難度加大。

四是犯罪空間更加擴大化。通信、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進一步延伸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空間,詐騙分子往往散居在不同地區,相互之間依靠通信、互聯網等手段進行合作。特別是近年來,在司法機關持續嚴打高壓態勢下,越來越多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團伙隱藏境外,利用網絡改號等手段實施詐騙,并于境外取兌詐騙錢款,以此逃避打擊。2018年以來全省法院共判處以境外為窩點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分子130余人。同時,境外窩點也由過去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向中亞、蒙古國等地擴大。目前,我省司法機關正在辦理的蒙古國查獲并移交的特大電信網絡詐騙系列案,共計涉案人數900余人,其中,從境外遣返回國的有700余人。

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工作舉措

面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發的嚴峻形勢,全省法院高度重視,切實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始終把依法從嚴打擊此類犯罪擺在突出位置,務求取得實效。

(一)加強統籌指導,有力推進審判工作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省法院將打擊涉疫情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列入全省法院刑事審判工作重點,積極統籌疫情防控和案件審理兩個方面,依法從嚴從快審結此類案件,有力維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以及疫情防控秩序。一是注重審判規范指引。今年2月,為加強全省法院妨害疫情防控相關刑事案件審判工作,省法院制定出臺《關于妨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相關刑事案件的審理指南》,要求對妨害疫情防控的詐騙犯罪,特別是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依法從重處罰,并對規范審判程序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二是強化審判問題研究。密切關注疫情防控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新態勢、新情況、新問題,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對電信網絡詐騙的認定標準、案發前退還財物是否扣減、認罪認罰從寬適用以及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如何把握等共性問題,形成統一司法裁判標準,指導審判實踐,提升案件質效。三是積極創新庭審模式。指導下級法院充分運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在全國法院首次采用遠程視頻“無接觸”方式開庭審理并當庭宣判被告人張正防疫物資詐騙案,及時彰顯懲處犯罪、維護穩定的審判效果,為統籌疫情防控和刑事審判工作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創新。

(二)突出打擊重點,依法從嚴懲處犯罪

針對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專業化、集團化、智能化以及犯罪多鏈條等特點,為有效遏制犯罪高發態勢,全省法院嚴格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提供通訊傳輸、網絡技術支持等源頭性犯罪行為,對組織、指揮、策劃者和骨干分子等電信網絡詐騙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對造成致人身亡或精神失常等嚴重后果的,堅決依法予以從嚴從重打擊。2018年以來,全省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生效判決中,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占比33.9%。此外,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分子的貪利性,用足、用好罰金、沒收違法所得、責令退賠等刑罰手段,依法加大財產刑的適用力度,并對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依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最大限度剝奪被告人的再犯能力。加強追贓挽損,2018年以來,挽回經濟損失3.2億余元,切實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三)完善工作機制,確保審判綜合效果

一是加強指導,針對此類案件辦理中案件管轄、入罪標準、證據審查判斷、犯罪事實認定、刑事政策把握等方面存在的較多難點,積極通過培訓等方式開展對下指導,進一步提升案件審理質量水平。二是加強溝通,積極參與“長城2號”“斷卡”等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及其關聯犯罪的專項行動,在加大打擊力度的同時,切實把好事實、證據關及法律適用關,確保辦案質量。在辦理蒙古國移交的系列案件中,及時解決案件訴訟管轄以及疫情防控等問題,保證了案件有序推進。目前,已有30件408人案件起訴至法院,已開庭審理的2件58人,其他案件也將陸續進入審理環節。

(四)延伸審判職能,促進防治體系建設

實踐證明,防范工作做得好,能夠有效擠壓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空間、減少犯罪發生。全省各級法院主動延伸審判職能,積極參與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社會綜合治理。一方面是加強司法建議工作,對在案件審理中發現的公民信息保護、通信通訊安全、金融監管方面存在的疏漏和隱患,及時向公安、教育、銀行等部門提出司法建議,促進堵塞工作漏洞。另一方面是強化司法公開,以組織旁聽開庭、集中公開宣判、發布典型案例、開展法律咨詢、舉辦法制講座等多種方式,積極開展防范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活動,充分揭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方法手段,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防騙意識和防騙能力。例如,在疫情爆發之初,我省法院在宣判張正防疫物資詐騙案時,積極運用互聯網平臺同步在60余家媒體、平臺進行網絡直播,共有1400萬網民在線觀看,當庭宣判后多家中央、省級媒體進行轉載報道,收到了良好的法治宣傳效果。今天召開新聞發布會的同時,省法院組織全省四家法院同時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進行集中宣判,并公布10起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典型案例。

三、本次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集中宣判情況

今天上午,省法院組織南通、鎮江、徐州、宿遷四個地區的四家基層法院,對被告人徐松等八人詐騙案等6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進行了公開宣判。這批集中宣判案件涉及收藏品詐騙、博彩詐騙、口罩詐騙等多種犯罪行為,涉案金額總計263萬余元。法院根據案件事實和具體情節,對21名被告人分別以詐騙罪判處十年六個月至九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共計人民幣39萬元。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擾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各級法院將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和省委、省政府有關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決策部署;進一步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依法從嚴懲治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堅決遏制犯罪高發勢頭;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展示辦案成果,在全社會著力營造反詐防騙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