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一則故事:有獵人用一只“魔匣”捕猴,收獲頗豐。那是一只不起眼的木匣子,匣子里封著一枚猴子最愛吃的堅果,匣子上挖一只窟窿。窟窿的大小很有講究 ??大到可以讓猴子伸進一只爪子,小到猴子一旦抓住堅果就再休想將爪子收回來。就這樣,許多饞嘴猴子因不愿放棄到手的美味而輕易被獵獲。

看到一幅漫畫:一條大魚帶著一條小魚在水中漫游,突然齊刷刷投下一排誘餌,小魚們歡快地翻躍跳尾,張大了嘴巴就要吞噬那致命的美食,老謀深算的大魚“呵止”住了那群涉世未深的“孩童”。只見它舉起一把“剪刀”將那一排誘餌攔腰斬斷。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人類。

其實,“誘惑”打敗我們的時候遠比打敗猴子和魚兒的時候多。大概也正是因為我們深諳“誘惑”的兇悍強大,所以我們才聰明地發現了魔匣和誘餌。所有的獵人都有資格嘲笑那攥緊一枚堅果、丟掉一條命的猴子。但并不是所有的獵人都能夠承諾自己不在生活中充當因小失大、愚不可及的猴子。所有的垂釣者都懂得敬畏那“手持利剪”的大魚,但并不是所有的垂釣者都可以保證自己不在生活中扮演小魚。

誘惑是色香味俱全的一道佳肴,誘惑是溫柔蝕骨的一輪眼波,誘惑是別人口中一句從容的話語,誘惑是自己心頭一個執狂的念頭。誘惑的咒語想起時,我們不可自抑地投身苦海,幸運的嗆口海水,不幸的一命嗚呼。

用寧靜鍛造一把剪刀,憑淡薄舍棄一枚堅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抵的住誘惑,活出一個不俗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