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拐不是人,而是60年代手工加工面粉的石具。

那時,不消說機磨、鋼磨,就是用牲口拉磨也拉不起。人餓得打晃,牲口餓得皮包骨,一旦趴下就很難再爬起來,所以有的飼養員想了個法兒,晚上用繩將牲口吊起來。

俺一家7口的口糧,全靠娘一雙手,著我們吃。

拐磨子,為兩片平滑的石片組合,相對的兩面,刻有溝槽,漏面粉所用,一側安一木柄,握手用。因幾家合用多停放在濃蔭下,或置放一家的院落內。

白日,娘在生產隊里勞作,掙工分。分得口糧,多為小麥、玉米、高梁、谷子、山芋等。晚上,娘將袖子一卷,一手往磨眼里投糧,一手吃力地推動拐磨子,嗡嗡嗡,拐磨子,一圈一圈地轉動了。小麥或玉米,便從溝槽里,一圈一圈漏下來,娘的汗珠也一圈一圈滴落下來……

遇上山芋干,太整,磨眼下不去,便先用木棒敲碎,再投入磨眼中。山芋干,拐出來的面粉,呈粉末狀,易飛揚。每逢這時,娘總是用簸箕遮擋一下。我常在夢中,聽到嗡嗡嗡拐磨聲,透過窗紙,瞧見印在窗紙上娘一起一伏的身影,禁不住潸然淚下。為減輕娘的負擔,我幾次上學時,抓把玉米或芋干放在口袋里,餓了嚼一把,以糧代面。

70年代,出現了機磨,所謂機磨,即用大于拐磨的石盤,十幾盤大石磨,一字排開,利用杠桿原理,改制成機械石磨,用柴油機帶動,機子一開,十幾盤開磨,一起轉動,很有氣派。用機磨那天,鄉里村里,敲鑼打鼓,人們奔走相告;娘熱淚盈眶。

目下,機磨又被鋼磨取代。幾年前,俺家自籌資金,在三巷租了三間平房,辦起了面粉加工廠。如今面粉加工廠已初具規模,加工大樓拔地而起,妻子當上了小經理,俺娘當顧問,每當五鄉八村的村民,推著、拉著、開著大車小車,來加工面粉,娘摸著子粒飽滿的糧食,望著轟鳴的一臺臺鋼磨,心里就像打翻的蜜罐子,甜得往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