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際行動擦亮司法為民的“窗口”-徐州市泉山法院創建“青年文明號”紀實
作者:趙克 王妍 發布時間:2007-11-30 瀏覽次數:3281
徐州泉山法院立案庭是一個年輕的集體,7名干警堅持司法為民,以愛崗敬業的精神、扎實高效的作風和真誠文明的服務,先后被江蘇省高院評為“優秀文明窗口單位”、被徐州市中院評為“文明窗口單位”、被徐州市中院和團市委授予市級青年文明號,并連續六年榮獲徐州市法院系統創四優評比第一名,用實際行動擦亮了泉山法院第一道“窗口”。
服務群眾方便訴訟
像這樣的事在立案庭還有很多。立案庭負責立案審查和信訪接待工作,僅立案一項平均每天就有幾十個,最多時甚至有五六十件,工作十分繁忙,可他們卻沒有絲毫懈怠。庭長崔鐘晨說:“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是一個樣,但面對的當事人不一樣,一個當事人也許一輩子只打一次官司,而我們最先和當事人打交道,代表著司法工作的形象,所以我們絕不能讓他們失望。”
正因為如此,立案庭的干警每天都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為當事人送上無微不至的服務。整潔的著裝、親切的微笑、禮貌的問候,讓立案大廳洋溢著溫情;筆墨紙張、飲水機、雨傘,多種便民設施為前來立案的群眾提供了便利;免費提供的訴訟風險提示書、訴訟期限告知書、訴訟監督告知書和循環放映訴訟知識的大屏幕電視,讓當事人全面了解法律訴訟事項。針對經濟困難的群眾,負責立案的同志還想方設法為其爭取減、緩、免訴訟費用,有的交完訴訟費后沒錢回家,立案庭的干警還自掏腰包為其支付路費。
為了讓行動不方便的人也能像正常人一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到法院立案打官司,立案庭還推出了上門立案的便民服務措施。有一次,負責立案的同志接到一對老年夫婦的求助電話,說他們年事已高,行動不便,請求法院幫助他們立案處理一下鄰里之間的一個糾紛。立案庭立即安排經驗豐富的高新強法官帶領書記員奔赴大韓村上門立案。趕到老人家里,高新強了解到兩位老人都已80多歲,丈夫癱瘓在床,妻子只能靠拐杖挪步,因為鄰居張某翻建新房時堵塞了老兩口家的下水道,屋門口已經積了十幾公分深的污水,老人多次與鄰居協商都沒有結果,只能通過訴訟來解決。高新強首先找到張某進行溝通,但張家態度強硬,協調不成。高新強隨即指導兩位老人書寫起訴狀,到附近的集市上為老人復印了身份證件等訴訟材料,同時與立案大廳聯系,取得立案案號,將受理案件通知書送到老人手中。臨走時,高新強給老人寫下自己的手機號碼,讓他們有什么事就打電話告訴他,使兩位老人非常感動,說我們老夫妻倆活了這么一大把年紀了,還沒有遇到像你這么好的人。
溝通化解信訪難題
涉訴信訪是法院的一項重要工作,更是立案庭工作的重中之重。化干戈為玉帛,贏得信訪群眾的滿意和信任一直是立案庭干警孜孜以求的目標。
為了把信訪工作做細做實,泉山法院先后出臺了《信訪案件流程管理規定》、《關于確定信訪責任的規定》、《重點信訪案件信訪案件包案的規定》、《涉訴初信初訪辦理的規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使信訪工作走上了責任明確、獎懲分明的規范化運作軌道。對于一年要接待五六千人次群眾的立案庭干警來說,更是時時處處要把信訪工作放在心上,他們說我們是把信訪這根弦走到哪兒繃著到哪兒,就連休息聊天時談的也大多都是信訪案子怎么才能處理好。
立案庭的干警們接觸信訪多了,在處理信訪的過程中也就總結出了一個非常靈驗的經驗:以誠待人,以理服人。2005年上半年,許某某的丈夫起訴要求與其離婚,許某某不同意,并經常到法院找承辦法官說她丈夫在外面有第三者,表示堅決不離婚。后經過開庭審理,法庭滿足了許某某的要求。但宣判后,許某某仍然不滿足,經常跑到法院說法官沒有教育好她的丈夫,要求法院把她的丈夫關到監獄里。2006年的某一天下午,立案庭秦紅林法官正在信訪接待室整理信訪材料,突然門被人撞開了,許某某怒氣沖沖地闖進來,大聲叫嚷著:“法院不讓人活了!法院不讓人活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秦紅林處亂不驚,先請她坐下,遞上一杯水,一面安撫慰她激動的情緒,一面暗自籌劃接訪對策。待她情緒稍微緩和一會兒后,秦紅林才耐心地詢問起來。
原來,許某某因與其丈夫關系不和,已經分居一年多了,這是她丈夫第二次到法院來起訴離婚。許某某也并非不愿離婚,只是想耗下去拖垮對方。秦紅林覺得雙方既然已經不具備維系婚姻關系的基礎,僵持下去對大家都沒有好處,便推心置腹地與許某某談了起來。她以女性的細膩,從婚姻家庭等角度曉以厲害規勸許某某,說如果確實是不可挽回的婚姻,拖著只會是兩個人的痛苦;如果和平分手了,彼此也都解脫了,開始新的生活,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溝通和交流,許某某這才改變了主意,表示同意離婚。秦紅林遂趁熱打鐵,聯系業務庭為其開庭。案子經調解達成離婚協議,當天就圓滿地解決了這一信訪難題。
經過干警們群策群力,泉山法院的信訪工作處于規范、有序、可控的狀態,涉訴信訪量連續三年平均每年下降15%?20%,2006年獲得了徐州市法院系統信訪工作二等獎。
履行司法為民職責
立案庭的主要工作是立案審查和信訪接待,但干警們卻沒有滿足于干好這些。為了給當事人提供高效優質的司法服務,他們積極開展訴前調解工作,把能解決的問題化解在開庭前。
今年7月,69歲的林大爺來到泉山法院,因為連續幾年沒拿到贍養費而要把一雙兒女告上了法庭。在詳細地了解到林大爺的訴訟目的后,崔鐘晨說:“林大爺一個人生活這么困難,早一天拿到贍養費,日子就能早一天好起來,咱們想想辦法,看能不能不開庭就把林大爺的問題給解決了。”他的意見得到大家的認同,其他同志也都分頭忙開了。高坤先帶著大爺去食堂吃午餐,隨即趕往大爺的兒女家中送達訴狀副本。到了大爺兒女家后,高新強首先講明了事情的原委,緊接著就開始了苦口婆心的說服教育工作。從“百善孝為先”到贍養老人是兒女應盡的義務,再到不贍養老人法理難容等等,他說得入情入理,終于使林大爺的兒女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主動提出當即跟法官回法院協商贍養老人的事情。見到如今已經風燭殘年的老父親,林大爺的兩個孩子感到十分慚愧,當即商定出承擔贍養父親衣食住行的方案,并承諾一定要讓老人安享晚年。案子就這么圓滿地解決了,可林大爺卻依然拉著高坤的手不放,說:“你們才一天就把我這幾年辦不了的事給解決了,俺這一輩子真是忘不了你啊!”
為了更好維護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立案庭還為討薪務工者開辟了一條維權“綠色通道”。2007年春節前夕,甘肅民工何某急匆匆地來到立案大廳,要求訴訟欠薪老板,討回工資。接待何某的白莉萍發現他手中不但沒有任何欠款憑據,更為棘手的是欠薪老板為躲債已經下落不明。為了讓何某及時拿到錢回家過年,白莉萍帶著書記員找到欠薪老板的發包方,耐心宣傳法律和政策規定,最終終于讓發包方自愿同意代為支付拖欠工資,何某當天就拿到了全部欠薪。手捧著這來之不易的血汗錢,何某滿含眼淚,說不出一句話來。
泉山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郝麗英說:“立案庭開展的訴前調解,一方面能節省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最大限度地縮短訴訟時間、減少訴訟費用,另一方面也緩解了其他業務庭室的壓力,是一舉多得的好做法。”
愛心澆灌警民真情
今年10月10日,立案庭干警們收到某小學學生小洋洋的一封來信。洋洋在信中寫道:“法官叔叔阿姨你們好,‘十一’長假你們過得好嗎?假期里,我白天幫媽媽干農活,晚上學習,提前好幾天就做完了老師布置的作業,還預習了新課文。馬上就要期中考試了,我一定要考出好成績向你們匯報。”洋洋父親因病去世,她和身有殘疾的母親相依為命,他們看到資助的孩子這么懂事上進,感到無比的欣慰。
多年來,立案庭干警不僅兢兢業業干好本職工作,還熱心公益事業,把愛心灑向社會,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自2005年以來,他們共計捐款捐物一萬余元用于幫扶困難群眾、資助寒門學子,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添磚加瓦。
蔣禮玲是徐州制鏡廠的工人,遭遇下崗的她不幸又患上腦瘤,失去了工作能力,一家人僅靠她丈夫每月僅有的400元收入艱難度日,生活極為窘迫。自從去年泉山法院與蔣禮玲家結成了幫扶對子后,立案庭干警就把蔣家的冷暖掛在了心上。春節前夕,他們登門探望,送上糧油面等過節食品和1000元慰問金;盛夏時節,他們又購買電風扇送到蔣禮玲家中;中秋佳節,他們再次購置了油面等食品進行慰問。他們對蔣家的救助沒有僅僅停留在“輸血”上,還竭盡全力為蔣家疏通“造血”功能。立案庭的全體人員都把蔣家的困難當作份內事,通過多方奔走和各種關系,最終為蔣禮玲的兒子介紹了一份工作。目前,小伙子在一家效益不錯的私營企業工作,家庭困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為此,他們一家逢人便說:“我們家能過上現在的日子,全靠了泉山法院的這些好法官!”不過,立案庭的同志們說,蔣家的困難我們時刻記在心上,他們一天不脫貧,我們就一天不放棄,直到他們過上好日子。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一位老教師在給立案庭的表揚信中寫道:“真情司法得民心”,這是對立案庭干警的最高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