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一起離婚撫養費案件,下午一起校園傷害賠償糾紛。對徐州中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王韌的采訪,是在庭審的縫隙中進行的。

  “說實話,來到我們這里的孩子,總讓人感覺特別遺憾和惋惜,如果哪天能閑下來,我們就會覺得真輕松。”王韌說,這個輕松不是指工作的繁忙,而是來自內心的慰籍:案子越少,說明不幸的孩子在變少。

  這其實,正是所有少年家事審判庭法官們的共同追求。

  據統計,從2010年到2014年的5年間,全市未成年犯罪人數從600余人降到了200余人。徐州中院也因此連續2次榮獲“江蘇省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社會矯正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挽救和幫助每一個來到我們這里的孩子,永遠在進行著。”王韌說,作為一名少年庭的法官,他們希望,每年關于涉少案件的分析,是一條不斷下降的曲線,他們希望,每一個不幸的孩子,都可以從這里,告別過去,走向轉折,獲得新生。

  徐州中院少年家庭審判庭共有11名法官及輔助人員,年齡從90后到50后不等,以40歲左右為骨干力量,每一次的庭審,對他們來說,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原告被告誰對誰錯的裁判,他們常常以法官兼朋友的身份,聆聽著當事人的酸甜苦辣,用真心與智慧,探尋著用“溫情”救贖每一個少年的責任。

  審案情 更審內心

  修復破損親情讓孩子健康成長

  “沒有你們,我們父女的關系真不知道能不能'縫合',現在,女兒跟我關系融洽,我們定期見面,交流學習情況,增進父女感情!”5月15日,在對涉少案件當事人現狀的的回訪中,法官吳艷麗收到了這樣一條短信。

  原來,去年,吳艷麗法官曾審理了這樣一起離婚撫養費糾紛案。媛媛6歲時,父母協議離婚,媛媛跟隨母親生活。2013年,已進入高中的媛媛開銷增大,便和母親又找到父親要求增加撫養費,但被拒之門外。無奈之下,媛媛將父親告上法院。

  通過庭前閱卷以及與雙方進行電話交流,法官了解到表面上看,父親崔某已經重新組建家庭,其愛人不同意給付撫養費,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這幾年女兒沒有叫他一聲父親,才最終引發紛爭。

  開庭當天正值周二,崔某來到法庭后就一聲不吭的坐到了被告席前,媛媛也請假來到了法院,但她沒有跟父親打招呼,也一直沒有正眼看一眼父親,輪到她說話時,卻總是一口一個“他”的“控訴”著父親的種種不是。這些話將崔某的臉憋得鐵青。

  “他到底是誰?”合議庭法官謝立華詢問了一聲媛媛。媛媛愣了一下,低頭想了一會后小聲的回了句:“是我爸!”沒想到,就是這一聲“爸”,法庭上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頓時得到了控制,法官隨即讓雙方溝通思想消除隔閡,最終父女雙方流著眼淚擁抱在一起,崔某由先前的“絕不給付”到同意每月給付600元并表示只要媛媛能夠考上大學,就會每月給付800元生活費。這一案件以調解結案。

  家事糾紛案中最讓人揪心的往往是孩子。

  為妥善化解家事矛盾,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徐州中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充分運用法理、情理、事理、心理審理家事糾紛案件的方式,摸索構建了庭前閱卷聽意見、初步調解定爭點、庭審引導防對抗、多方調解顯實效、庭后回訪重疏導的審判“五步法”,將“解決糾紛”的功能延伸拓展到了“案結事了人和”的程度,最大限度減少了家庭情感對孩子的傷害。

  少年家事審判庭也因此先后榮獲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江蘇省維護婦女權益示范崗、徐州市“金牌服務崗”、“政法標兵單位”等榮譽稱號,“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封存制度”還被評為江蘇省首屆十大法治事件、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創新實踐獎。

  化糾紛 更化困境

  為失足少年的明天找一條出路

  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句話,用在這些一不小心觸犯法律的少年身上,更會讓人感到無比的心疼和惋惜。

  2013年7月,在一網吧門口,不滿15歲的小張被朋友擊倒后,順手從路邊撿拾了一把剪刀將朋友捅傷。他們發生沖突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互相說了幾句玩笑話引發謾罵,結果致人重傷。

  案件移送少年家事審判庭后,小張的父母痛苦萬分,他們積極表示愿意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夠繼續讀書。

  而這,也正是法官們的心愿啊!

  為了促成和解,法官陸紅多次聯系被害人及其父母,反復勸說,最終雙方和解。 隨后,陸紅及合議庭另一法官石鏡霞又委托社會調查員深入小張所在村委會、學校、看守所等地進行調查,形成一份全面的庭前報告,最終對小張適用了緩刑。判決后,陸紅又積極協調,最終在團市委的幫助下,將小張安排到了一所技術學校繼續學習。老師表示,現在小張在與人友善,表現良好,很讓人欣慰。

  去年2月,在美容院工作的小徐因被老板指責懶惰產生不滿,和老板發生言語沖突被老板搧了幾巴掌后,持刀將老板捅傷致死。庭審時,她想不到的是,心理學專家竟會出現在法庭上,與她和法官面對面交流。

  原來,經過審前社會調查,法官了解到徐某從小被親生父母遺棄,雖然養父母對她疼愛有加,但心理失衡的她情緒還是很不穩定。針對這一特殊情況,法官特意安排小徐接受心理疏導和矯治。庭審后,專家又引導小徐解開心結,敞開心扉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讓她真正認識錯誤,并鼓勵她勇敢面對現實,早日回歸社會。

  高中臨近畢業的小偉,被一伙人“欺負”后,叫來同伴報復,將對方一人打成重傷致死,小偉也被處以14年的重刑。判決后,法官們的工作并沒有結束,而是聯合監獄和家庭對小偉進行積極心理疏導和幫教。在監獄中,小偉積極學習和改造,不僅學習了眼睛驗光和電子技術,還參加了自學考試,已經通過6門功課,因為表現突出,被多次減刑。

  “寓教于審是未成年人審判的特點,這也要求,我們還必須把工作做到法庭之外。”對此,徐州中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王韌深有感觸。

  為了給這些失足孩子一個明天,徐州中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建立了集定期回訪、社區矯正、聯合幫教、助力安置于一體的幫教矯正體系,建立“法潤失足少年教育基地”等16個規范化幫教基地并實現良性運轉。

  三年來,全市法院資助、幫扶數十名貧困兒童和失足少年,有的幫助重返校園,有的幫助找到工作,有的進行資金救助,對300余名符合條件的未成年人實行犯罪記錄封存,近200名被判處監禁刑未成年罪犯接受教育回訪,法官們用愛心、細心、耐心和誠心幫助一個個失足孩子走出了陰影。

  重幫教 更重預防

  互聯互動預防網絡覆蓋城鄉

  “初中生沈某在參加學校英語考試過程中,因欲提前交卷與監考老師發生爭執,后被另一學生王某制止,沈某遂懷恨在心。幾天后,報復心理作怪的沈某糾集了另兩名學生找到王某并拾取路邊磚塊對其進行毆打,結果致王某死亡。最終,沈某三人分別被以故意傷害罪判處13年至7年不等的有期徒刑。這是一件因小事引起的爭執,卻讓四個家庭支離破碎……”

  徐州中院少年家事審判庭法官杜秀蘭前往學校進行法制授課的時候講述的上面這個案件,引發了在座師生的一片唏噓之聲。

  課后的交流中,有學生這樣說道:“戾氣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我今天對珍惜生命、多學法律、遠離犯罪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非常感謝徐州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的法官們,希望今后能多給我們講授法制課。”

  為了挽救和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少年審判法官主動把工作前移,變“審判者”為“宣講者”,努力從根源上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他們建立了法官擔任中小學校法制副校長制度,全市法院63名法官與105所學校聯手共建,在技校、職校等普法教育重要場所建立“法制教育基地”。

  每年春、秋季開學到學校開展法制宣傳課,組織學生舉辦模擬法庭活動;普法深入農村、社區、鬧市,搭建起法院、家庭、社會、個體“四位一體”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網絡;每年第二季度,法院、共青團同步開展以“青少年權益維護”為主題的法院開放日活動,邀請青少年、在校師生、社會公眾“零距離”感知司法;與社區、企業結對,建立“百家維權崗幫扶千名重點青少年”、“助力中國夢傾聽日座談會”、“探索青少年網民文明新途徑座談會”等,摸索和建立起了一套適合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