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慎始”的思考
作者:陳雷 發(fā)布時間:2007-11-14 瀏覽次數(shù):1598
近日,我學習了省高院紀檢組沈文祖組長《在全省知識產(chǎn)權(quán)和涉外商事審判培訓班上的講話》,講話中,沈組長對法官如何做到廉潔自律提出了“十慎”的要求。其中第一個就是“慎始”,沈組長指出:“保持自身廉潔,關(guān)鍵在于第一次,不能搞下不為例。”
《左傳》云:“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其意思是仔細、謹慎地做某件事情,自始至終毫不怠慢,就不會有窘迫之患。幾千年來,“慎始”一直是古人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方式,而今作為法官,我們更應時時警惕,處處警醒,對于不法行為寸步不讓,牢牢地守住第一次,保證自己的廉潔。
但是,時處改革開放的黃金時期,一片花花世界中,處處隱藏著誘惑,法官的吃穿住用行樣樣都融入到這個世界中,在密集的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里,稍不留神就會把持不住自己,邁出違紀的第一步。其實,一個人的一生,無論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對于法官來講,最好當然是把握住自己的第一次,不過,萬一不小心破了例,我們應該怎么辦?是一而再、再而三,一發(fā)不可收拾;還是以此為鑒、深刻反省、痛改前非。這是我要思考的問題。
有這樣一個故事:《松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初任明朝御史,去拜見都臺長宮王廷相,王廷相給張瀚講了一個乘轎見聞。說他乘轎進城遇雨,一轎夫穿了雙新鞋,開始時小心翼翼地循著干凈的路面走,“擇地而行”,后來轎夫一不小心,踩進泥水坑里,由此便“不復顧惜”了。王廷相說:“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
讀了這則“轎夫濕鞋”故事,我在思考:如果轎夫一直謹慎小心自己腳下踩出的“每一步”,沒有“踩進泥水坑”,他是否會永遠謹慎下去?應該說,他會一直謹慎下去,會一直“擇地而行”,因為他怕弄臟了自己的鞋子,由此我看到了慎始的重要。但是,當他不小心第一腳踏進泥水坑里的時候,他的鞋子臟了多少呢?不可能一雙鞋子都臟了的,至少說他還沒有臟到襪子,還沒有臟到褲子,還沒有臟到上衣。如果這時候轎夫仍然“擇地而行”的話,那么,他只是臟了一點點,干凈了大部分。不過很可惜,這位轎夫卻由此便“不復顧惜”了,可以想見,最終他會是泥濘滿身,一無凈處了。
在轎夫的內(nèi)心世界里,應該是“慎始”這種思維方式在支撐著他,對他來說,第一次永遠是最重要的,但是第一道防線一旦被沖垮,他很快被擊敗了,這就是破罐子破摔。我們要了解,常在河邊走,偶爾也會被河水打濕了鞋子,我們不應該也沒有必要因為鞋子濕了,便“不復顧惜”,因為雨水還沒有打濕褲腳,沒有侵蝕到足部。亡羊補牢,未為晚矣!不能因為一次失誤就自暴自棄,放縱自己,放棄自己多年來養(yǎng)成的良好操守與品質(zhì),放棄自己多年來的理想與追求。鞋濕了,仍然有必要嚴格的要求自己,有必要“擇地而行”!
作為法官,最重要的是固守第一道防線,但是,萬一出現(xiàn)了什么意外我們該如何選擇?答案已是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