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電影院,我就常不經意得想起那個空蕩蕩得大場地上掛著白色得大幕布,那個空地就是我兒時候得電影院,一個露天的電影院。

當時電視沒有普及,村子里得最大得娛樂就是電影,電影成了村子里得必不可少得精神食品。那時,每一部新片都要輪流在各村子跑放。我們這些孩子聽到晚上有電影,白天就會跑到那些曬谷場上去看是否掛上那塊白色得大幕布,看看是寬影幕還是長影幕,看好了就奔回去相互轉告,等到太陽留下最后一抹紅的時候,村子里的嫂子姑姑們把飯備好了,豬啊狗啊都喂妥,就牽著孩子拿著板凳,匆匆的去那塊空地上占個好位子。等到夜幕降臨得時候,在 “花子,二子,你在哪兒,我來了,來了。” “我在這里。”……一片喧吵聲吵醒了昏昏欲睡的孩子和大人們,頓時興奮起來。那東方的彗卑小星也擦亮了眼睛跟著振奮起來。

留在我記憶深處的電影不少,《三毛流浪記》,《俠女十三妹》,《李小龍傳奇》……一一數來,太多,它們裝滿了我和我村子里的孩子整個童年和少年的夢。記得最深刻的電影是《三毛流浪記》和《阿凡提的故事》,那是個夏天,白天老天爺很溫柔,到了晚上老天爺就發了脾氣,一會兒雷一會兒閃的從場子的上空掠過,讓在場子里看電影的大人孩子的心都提起來了,老天爺還時不時得撒下珍珠般大的雨滴,整個場地散發著泥土的香味。“是陣雨,沒有事的”,有人安慰著心發慌的人。有些老人和小孩撐不住就回去了,有些人回家拿來雨傘和雨披,以備雨大用。果然放到第一部的最后一盤的時候雨就瓢潑似的從頭頂倒了下來,我前面好多人撐起雨傘,沒有辦法,我披上雨披就騎在爺爺得肩膀上看,那晚我為三毛的遭遇流淚,為阿凡提的聰明大笑。

電影是我們孩子的夢和未來,每部電影放過,我們村子里孩子們都會回去聚在一起,為自己找好角色,模仿電影里的片斷演上個幾回,各自情緒激昂的展示著自己。有主演,有配演,有跑龍套得,還頗似有演電影整容。

一些年后,郁冬的《露天電影院》回蕩在我的耳邊,

“我家樓下的空地是一個電影院

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現

如今的孩子們已不懂得從前”

我的心開始騷動起來,一股濃濃的懷舊的情緒無法解開,平平的旋律和寫實的歌詞把我拉到那兒時的記憶中去,那個空蕩蕩得大場地上掛著白色得大幕布。露天電影院,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曾經做過的夢,曾經為之欣喜的東西。就像電影《天堂電影院》述說的一樣。 隨著物質的發達,城市的繁華。并不想否認那時的孩子更接近生命原來的樣子,比現在的孩子更像孩子。然而,“如今的孩子們已不懂得從前”。

“城市里再沒有露天的電影院

我再也看不到銀幕的反面

你是不是還在做那時的游戲

看著電影的時候已看不見星星” 

如今,都市的電影院越來越豪華,票房紀錄也不甘示弱地飆升。于是看電影這種曾經最大眾化的娛樂,成了都市人休閑中的奢侈,這不能不讓人懷念“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露天電影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