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諧發展的新農村,法治是保障。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人民法院派出的永寧、橋林、珠江3個人民法庭充分發揮“司法支農”的“前沿”優勢,積極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

2006年截至目前,這3個人民法庭共受理涉農糾紛近2000起,調解結案率達60%以上,大多數的矛盾糾紛經法官做工作后被化解。

送法下鄉 使涉農侵權糾紛下降

村民王某聽信某種子公司的宣傳,購買了該公司玉米種子。辛勤勞作了一季,不料玉米幼苗長成后卻結不了果實。王某憤怒了,但又不知道如何為自己的損失討個說法。橋林法庭的法官在下鄉調研中得知情況后指導他依法維權。

談起6年前發生的這起假種子案,王某對橋林法庭的法官還感激不已。而正是這起案件,促使該庭啟動了“送法下鄉”工程。

據該庭庭長成子忠介紹,那年,法庭作了一個調研,該庭每年受理假種子、假農藥、假化肥以及各類涉農侵權糾紛案近200件,農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同時,由于許多農民不懂法,證據意識淡薄,使維權之旅更為艱難。該庭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啟動了“送法下鄉”工程。該工程主要包括:成立農民維權合議庭,專門負責審理涉農侵權糾紛案件;編印法律知識宣傳手冊,該手冊包括訴訟的基本程序、在民事訴訟中的舉證事項、合同訂立與履行中應注意的事項、常見的合同欺詐情形等,并將宣傳手冊發放到村民手中;針對轄區內受案的特點,把每年的3月定為“農民維權月”,圍繞農民兄弟涉法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集中開展法律知識的宣傳。3年來,該庭開展送法下鄉活動40余場次,接待農民咨詢3000余人次,發放各種宣傳資料上萬份,審理各類涉農侵權案件近500件,挽回經濟損失100余萬元。

暢通渠道 讓訴訟便捷、高效、成本低

2006年的一天,一位骨瘦如柴的中年人來到永寧法庭,要求法官為他做主,要回救命錢。法官與他交談后了解到,這位名叫周榮祥的人是位晚期癌癥患者,幾年前,他通過債權轉讓,得到了吉海磚瓦公司的3萬塊紅磚的取貨單。因為看病治療,所以他急需討要此筆磚款。可接待法官仔細審查這張提貨單時,發現提貨日期早已超過兩年,同時認為,如果訴訟解決問題不僅時間長,而且很有可能因為訴訟時效問題得不到法律的支持。為了幫助他盡快要回錢治病,承辦法官立即放下手頭工作,與他一道趕到吉海磚瓦公司做訴訟外調解工作,法官的析理與誠懇最終起到了作用,不幾日,3萬塊紅磚價款通過法庭送到了周榮祥的手中。

這起案件僅是永寧法庭司法為民、便捷訴訟的一例。該庭認為,人民法庭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一條就是暢通訴訟渠道,讓群眾的訴求能夠得到充分反映。為此,他們提出打造一條便捷、高效、成本低的司法救濟渠道。2006年,他們在落實網上立案、電子簽章、就地交費、預約立案和對殘疾老人上門立案等便民措施的基礎上,又專門作出規定,凡贍養糾紛、相鄰糾紛案件一律實行巡回審判,開庭場所定在當事人住所地,并在轄區的湯泉鎮、星甸鎮設立了兩個固定巡回審判點。一年來,該庭共巡回辦案20余場次。

針對人民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有部分是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案件,永寧法庭在不違反民事訴訟法的前提下,推行“速裁程序”和“小額程序”。如對過去以郵寄為主的送達方式,代之以電話方式或直接送達;在征詢當事人自愿放棄答辯期的基礎上,立即開庭,盡快審判;通過電話等方式與雙方當事人不斷溝通,在事實沒有爭議的情況下,盡快主持雙方調解等,提高了審判效率。20067月,該庭接連受理了電信合同糾紛70多件,承辦法官適用“速裁程序”以及“小額程序”,10天內即將這些案件全部審結,其中調解撤訴率達92.8%,自動履行率達52%

構建網絡 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庭外

浦口法院各法庭主動延伸審判職能,將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有機結合,構建以人民法庭為中心,各鄉鎮人民調解中心和村、社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為支點,人民調解員為骨干的“訴調一體化網絡”,努力把糾紛化解在初始狀態。

以珠江法庭為例,該庭制定了《關于參與地方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構建大調解格局的實施意見》,建立了由鄉鎮、社區、企業人民調解員和群眾骨干等50多人組成的縱向到位、橫向到邊的民調網絡,協助法庭調解各類矛盾糾紛。為提高人民調解員的調解能力,該庭定期組織召開法庭、派出所、司法所聯席會議以及基層人民調解員座談會,及時通報一個地區或一個階段較為突出的矛盾糾紛,超前制定調解措施和工作方案,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同時通過了解基層調解工作開展的情況和典型案例,提出指導意見。2006年,該庭民調網共調處糾紛108件,調處率達100%,調處成功率達80%以上,有效地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了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