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心中的那抹溫情
作者:趙旭東 發布時間:2014-04-29 瀏覽次數:2223
閑暇時,我喜歡閱讀。鋼筋水泥的現代社會,心情浮躁的都市人,似乎已經在車水馬龍、燈紅酒綠中迷失。午后的一杯茶、一本書,能讓我那顆略覺疲憊的心安靜下來,濾去那些擾亂思緒的浮塵,細品那些真理、真情。我覺得法官辦案,也需要靜下心,不要因為人案矛盾,一味追求“快審快結”,尤其是對家長里短的婚姻家庭糾紛,更要剝絲抽繭,以法為媒,喚醒當事人心中的“情”和“愛”,從而化解矛盾。
前段時間,我就處理了一起特殊的民間借貸案。原告王老太和被告王三是一對母子,1928年出生的王老太已是86歲高齡。“法官啊,我苦啊,第一次上法庭,告得卻是我那借了錢不還的兒子和兒媳婦……”開庭當天,王老太一看見身著法袍的我,就在另外兩個兒子王大王二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站起來,悲戚地向我哭訴。面對此景,我暗想“這案子一定隱藏著不能言的內情和家人間的重重矛盾,不能就案審案!”我迅速調整了辦案思路,決定摒棄機械的法條釋明,而是將“破除親情之冰”作為化解矛盾的突破口。
沒多久,王三的妻子李某匆匆來到法庭,我將王老太和李某安排在調解室,而非莊嚴肅穆的法庭上。“老太太,您有什么意見,讓您的代理人轉述,您年紀大了,千萬別動氣,保重身體要緊……”我一邊為王老太倒水,一邊安撫她的情緒。“這3萬元是我的養老錢啊!”“媽,我們是借了3萬元,可我們已經還了近2萬了,你還問我們要3萬元,這可不對!”“我沒收到這么多!”……眼看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聽到動靜的王大王二也頻頻向調解室張望,幾次想進來干預調解。我意識到面對面調解效果不佳,又隨即調整了調解方式,決定分別與雙方談談。
分開后的王老太和李某的情緒都平復了下來,在隨后的“背靠背”調解中,我先花了一個多小時做被告工作,從案件事實、現有證據、家庭關系、社會影響等多個角度向李某釋法明理。李某表示,自己一家靠做小生意為生,外面也欠了不少債務,一次性拿出3萬元確有困難。于是,我根據原告年齡、健康狀況等情況,提出兩年還清三萬元的分期付款的調解方案,得到了李某的認可。接下來,我沒有急于做王老太的工作,而是先將原告代理人和兩個兒子召集到一起,把上述調解方案告知他們,并著重強調此案對他們一家已經脆弱的親情關系的傷害。王大王二兄弟思量再三,決定配合法院做母親工作,和和氣氣地解決這個糾紛。一開始,王老太并不同意,哽咽著說自己活不了這么長,我見狀又為其添了杯水,然后一邊安慰王老太,一邊數落在場的王大王二要更加孝順老母親,讓其健康長壽。同時,我也勸說王老太要為子女利益考慮,“你幾個兒子都50多歲了,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都不容易,雖然說分期付款時間長,但也有好處,你每個月都有固定進賬,如果小兒子不按期履行付款義務,還要承擔違約責任,他不會不還的……”經過半小時于情于理,深入細致的調解,王老太的臉色逐漸“陰轉多云”,“法官,那行,讓我那小兒子按時把錢交到村委吧!”這話一出,在場的代理人及兩個兒子都松了口氣。
當王老太伸出微顫的手簽調解協議時,那一瞬間,我的心無比柔軟。作為一名基層法庭的法官,公正裁判固然重要,寓情于法同樣是重要的解紛良方。一下午的調解,我讓王老太母子重拾親情,這比白紙黑字的文書更有力量,講公正、促和諧,法官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