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法官改行了,從事收入可觀的律師;一些法官出錯了,不僅把判決書寫錯,而且還把勝與負、罪與非搞顛倒了;一些法官失節了,成了貪贓枉法的罪人,并且是群體性腐敗。法官職業特殊,由此備受關注,這些都成為媒體的“賣點”。

應當關注法官的心態。同樣是法律人,當看到昔日的同窗做律師發財時,有了失落感;同樣是為官之人,當目睹官員風光八面時,感到其實自己不是什么官;同樣是出類拔萃之人,當耳聞經商的好友揮金如土時,感到自己當初的選擇并不十分理想。由此開始心理失衡,左顧右盼,神情不定。這里面的原因自然很多,除了追逐金錢、地位和名利以外的因素,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從業的心態浮燥了,不能靜下心來做事,定起神來謀業。不可否認,能夠當上法官的人都很優秀,他們有超乎常人的志向和抱負并不為怪,夢想出人頭地也不是什么過錯。

當然,法理層面的邏輯爭論、司法理念的糾纏不清、權力人情的錯綜復雜和法官生態的尷尬現實,也都沖擊著法官堅守司法一線的信心。
   
在這個越來越喧嘩的世界,人們的目光常常被五光十色、光怪陸離的景色所吸引,能守住內心的一片寧靜確實不易。法官也不例外,需要經受著各種考驗和誘惑。一位淪落的高級法官說,鈔票往你兜里塞,寶貝往你家里送,美人往你懷里推,實在是拒絕不了。有人說如今的法官處在社會矛盾的風口浪尖,容易出錯、出格和出事,是職業風險所至,其實不然,有權與違法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同樣有一位知名法官說過:“門外的繁華不是我的繁華,我是過室內生活的人;官場的名利不是我的名利,我是終身享受清淡的人。”還有一位老法官說:“不看熱鬧的書,不去熱鬧的地方,不交熱鬧的朋友。”
    法官是守護正義之人,切不可趨炎附勢,追名逐利。正如董仲舒說:“行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謀其功。”朝三暮四不該法官所為。法官當心系一處。
   
不要埋怨執法環境不好,不要嫌棄法官的待遇太低,不要討厭職業清規過嚴,不要懼怕職業風險,而要認定自己的選擇。法官必須能夠承受不能富有、不能榮耀、不能隨意的平淡。而不是下海火了,就想著做個風光的老板;律師發了,就估摸著脫下法袍換上律師袍;從藝很吃香,那就扔下法槌拿起話筒去唱歌……這種心境當不好法官。

    心系一處是人生的一種定力,沒有堅強的韌性、持續的耐力,很難達到。對于許多成功者而言,其實沒有什么秘訣,無非就是他們比常人更能“心系一處”。“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世界著名的物理學丁肇中先生,僅用5年多時間就獲得了物理、數學雙學士和物理學博士學位,并于1976年在他40歲時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丁先生說:“與物理無關的事情我從來不參與。”韓國一位法官,有幾次出任總理的機會,但他都不為所動。

    心系一處不是一意孤行的固執,而是繁華過后的覺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單純,而是一種去繁就簡的的境界。倘若一個人在短短的生中左顧右盼,朝三暮四,又會留下多少清晰的腳印呢?只有那些真正心無旁騖的人才能夠站在人生的高處。當然,目不斜視久了,視線容易模糊;心無旁騖久了,內心容易寂寞;孤獨堅守久了,思想容易動搖。慢慢地,是非界限開始模糊,榮辱觀念開始錯位。于是,“定力”之源逐漸枯竭。因此,法官的心理“定力”也需要時常調整,一方面是自我調節,另一方面是要由領導提醒,切不可只使用用不幫教,只求高學歷不要高品行。
   
一位資深法官在博客中寫道:“法官要有儒商的淵博知識;政治家的的博大胸懷;上帝的寬容風范。”心系一處就是堅持,要堅持到底,不能輸給自己。成功者決不放棄,放棄者絕不成功。堅持到底,絕不放棄。一位詩人說得好:“不是沒有陽光,是因為你總是低著頭,不是沒有綠洲,因為你心中只有一片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