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軟暴力淺析

婚姻家庭問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話題,家庭這個社會單位涉及到子女、上輩、親戚等方方面面,本文把對家庭暴力的討論僅限于家庭的夫妻之間。因為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家庭中產生暴力犯罪行為的案例,其中居首位的是夫妻之間的暴力犯罪,占全部家庭暴力犯罪案件調查中的56.8%。對夫妻暴力行為犯罪主體的調查還顯示,犯罪主體大都為男性,大多數女性則是受害者。很顯然,男性和女性之間產生的家庭暴力是一種不對稱的家庭暴力,施暴者大都為男性,受害者大都為女性。但在同一個調查報告中,對家庭暴力犯罪施暴主體的特征調查又顯示出一個重要信息,施暴主體多為文化層次較低,他們對事物的認知水平,對自身心理控制和調適的基本素質較差。

在《暴力對幸福的毀滅》一書中,列舉了許多令人發指的夫妻暴力犯罪案例,或是傷肢毀容、或是投毒放火、或是兇器砍斫、或是狂毆亂打。同床共枕之夫妻,竟成不共戴天之仇敵。這讓我感到人性的兇殘,那些施暴的犯罪當事人何苦要以身試法,抱著視死如歸的心態呢?是經濟因素嗎?但是,當我們分析婚姻關系的破滅時,經濟因素就只能解釋其中很少一部分案例,我們就得跳出經濟決定論的思維模式,把我們的思考所依據的方式放到更廣闊的理論背景之中。由此我們就會看到,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大部分婚姻關系的破滅和毀壞,常常不是經濟原因,而是經濟以外的其他原因所造成的。

在不對稱的家庭暴力場合,男性施暴者對客體實施的暴力行為,其犯罪動機,既不在財,也不在性,也不是實現其潛在的信仰目標,只是由仇恨所導致的報復。夫妻之間種下仇恨之根,是潛在的偏執心理把它培育成報復之果。

偏執心理似乎是人先天形成的性格,但單極化的文化氛圍,單調沉悶的非知識性職業、抱殘守缺的思考習慣、下意識的自我封閉等等,都會加深一些人對社會的仇恨,對人的仇恨,直到對自己親屬和配偶的仇恨。仇恨者不懂寬容,仇恨者也不管后果,一個被煽動起深仇大恨的人,反常規的報復行為就成為他(或她)消解仇恨的手段,他就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他哪里還知道有倫理道德和法律規范;哪里還知道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對方的生命;哪里還可能具備一種寬厚的人格,自己不開心,也要讓和自己共同生活的人不開心。

我們在以上一段講到的不對稱的家庭暴力可以把它們看成是硬暴力,它以激勵突然的方式出現,是刑事犯罪行為在家庭這個范圍內的表現。硬暴力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一個反常現象,又常常是在家庭這樣一個非公共空間中發生,很難找到普遍適用的防患于未然的預防措施,只能仰仗于在我們這個社會,建立起培養寬容和理性的機制,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懷的溝通渠道。

家庭暴力問題除了硬暴力,如果我們把暴力的涵義看成是一種強制和控制的手段的話,還有一種軟暴力現象也值得我們關注。我們要用法律的權威來堅決地打擊家庭的硬暴力,但是一點也不要忽視現代家庭中存在的軟暴力現象。因為正如同硬暴力不懂寬容一樣,軟暴力也是強制的手段來逼迫對方無可奈何的就范。軟暴力現象在夫妻雙方都存在,如果還是依據直觀來推測的話,和硬暴力是一種不對稱的家庭暴力一樣,軟暴力也是一種不對稱的家庭暴力,一般由女性來扮演主體的角色。因此它表現的是一種較硬暴力平和的方式,至少不是一種犯罪行為,而是一種虛擬的恐嚇式的持久的暴力行為。

典型的軟暴力例子是以死相拼,如果家庭的一方因為情感不合,因為個人志趣差異或者因為一方在茫茫人海中遭遇到更為心儀的對象而移情,家庭另一方的一種常見反應是以死相拼。虛擬的遺書、時常別在身上隨時可尋短見的小刀和致人于死命的藥品,是實施軟暴力主體常用的工具。

軟暴力現象的另一種例子是:我活得不痛快,也不讓你活得痛快;我寧愿不要自由,也不能給對方以自由。家庭里雖然沒有硬暴力那種血肉橫飛的慘景,但冷戰不休,摩擦不斷。家庭成員的個體空間成為屢受侵犯的領域,不能有私人的信件,不能有個人的日記,也不能有個人的行動自由。家庭這個空間之中不能存在隱私,家庭中的個體行蹤都屬于受監控、受跟蹤或者被盤查的對象。實施軟暴力的一個有力根據是,既然婚姻法規定了夫妻之間具有忠誠的義務和責任,就沒有理由在家庭中留下個人的空間。

家庭的硬暴力常常由仇恨而產生,但軟暴力的根由則更為復雜,可以由仇恨,可以由單方向的癡情,也可以因潛意識的自我保護心理產生,還可以是強烈的依附心理和平均心理在起作用。這些心理背景從何而來,我們可以用經濟的因素來解釋這些心理的形成原因,但這些心理的形成原因,僅僅用經濟的因素來解釋還很難有說服力。一個承受家庭軟暴力侵犯的客體,也許能夠用經濟因素來解釋他(或她)為什么只有被動的忍受這些軟暴力,但施暴主體為什么會具有這類心理,則常常不是經濟這種可以計量的因素解釋得了的,更多的是那些無法計量的性格因素、文化因素和職業因素等等在為這些軟暴力的產生提供答案。

硬暴力是這個社會的畸形現象,在今天的法制條件下,有明確的法律規范來制約和懲罰這類令人發指的畸形現象。那么,我們所陳述的那些軟暴力的情形是否就是社會的正常現象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但限于篇幅,本文僅從婚姻倫理底線的視角談談筆者對軟暴力的一點看法。

二、提高婚姻的質量:婚姻倫理的底線

我們在以上談到的硬暴力是一個和法律緊密相關的問題,基本上和婚姻倫理沒有什么關系,但涉及到軟暴力的時候,法律在這里幾乎就一點作用都起不到,軟暴力似乎是一個只和婚姻倫理相關的問題。

我國經過20多年市場經濟的建設,人們的價值觀念已經逐步呈現出多元化的形態,隨著改革和城市化的進程的深入以及社會觀念的變遷,和世界的潮流接軌,這賦予人們愈來愈多的機遇和愈來愈大的自由空間,傳統的婚姻觀念正受到挑戰,單極化時代的舊的婚姻體制已不復存在。雖然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仍然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模式,但一夫一妻的組合方式已經是千姿百態,決非單極化時代的婚姻模式可以比擬的了。

在軟暴力和硬暴力還在發生的這個時代,人們的婚姻觀念也多極化了。2000年下半年關于婚姻法修訂稿的討論,從保持婚姻穩定的角度出發所提出的意見和從提高婚姻質量出發所提出的意見,以及從保護婦女兒童角度提出的意見就是各有千秋。我們這個時代問題多多,但當人們有更大的自主權和參與權的時候,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同樣多。

對于婚姻倫理的觀念也是多樣化的,在現代家庭中所出現的軟暴力從婚姻穩定的角度看,這種軟暴力的現象有其合理性,但從提高婚姻質量的角度看,使得我們不得不像我們去思考人類一般的倫理底線那樣,去思考一下我們的婚姻家庭有沒有倫理底線。

筆者認為,婚姻倫理底線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提高人們的婚姻質量出發來思考。兩情相悅的婚姻才是人類一直在追求的理想婚姻,兩情相悅最根本的標志是對各自人格和尊嚴的尊重,是理解和容忍個人的行為空間和思考空間。一位倫理學家說,適合于所有人的倫理底線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在一般的社會交往場合無疑是準確的,但在婚姻家庭這個特殊的社會領域,僅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不夠,還應該加上一段“己所欲者,勿施于人”。個人認為是好的東西,和其相對的令一個人不一定認為好,如果采用軟暴力的方式,那就缺乏對人的尊重和寬容了,所以軟暴力是一種違反倫理底線的行為。

高質量的婚姻在我國現在這樣的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國家,當然有存在的例子,但對我國大部分人而言,恐怕還只能是一種婚姻的理想。不過,我國在改革的初期,鄧小平同志曾經提出夠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叫做“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既然我們在經濟領域可以有人先走一步,在婚姻家庭領域,社會同樣應該給追求婚姻幸福和婚姻質量的人提供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