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一直是各個歷史時期人們追求向往的目標,在經歷了人治、德治的發展過程后,人們最終選擇了法治作為治國方略,在法律秩序的基礎上建立起有條不紊、充滿生機的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涉及到社會的眾多方面,人民法院有必要重新審視法律與和諧的關系,通過規范司法行為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職盡力。

  首先是堅持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就是要堅持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從而逐步實現全社會的和諧共處。

  其次是加強案件審理的救助。對案件的正確審理是體現法律保障的一個方面。目前現有的審判體制還不能很好地為社會困難群眾服務,有必要加強審判體制的改革和創新,使其為社會困難群眾及時、低成本地維權創造條件,使審判機關成為社會困難群眾的依靠。如:鼓勵事實或法律關系清楚案件的困難當事人不委托代理人,自行進行訴訟;幫助確需請律師代理而無錢委托的當事人申請司法救助;對涉及社會困難群眾當事人的小額債務糾紛,勞務糾紛、婚姻等案件重點實行調解,力爭協商解決。為社會困難群眾在訴訟中提供更多的便利,以幫助其充分實現合法權益,降低訴訟成本。

  第三是全力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主要是法律社會工作者的援助和司法機關的救助。通過各種法律援助,解決社會困難群眾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法律糾紛,這是建立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人民法院是社會正義司法的最后防線,當社會社會困難群眾的利益受到侵犯時,就必然需要在司法制度上給予特殊的保護,體現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是“當事人交納訴訟費用確有困難的,可以按照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緩交、減交或者免交。”

  第四是強化執行措施,樹立法治的權威。目前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是難點,生效裁判文書不能兌現的現象普遍存在。執行不力影響了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影響著法院的司法權威。構建和諧社會,消除法律白條,解決執行難問題勢在必行。人民法院要加大執行力度,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和更為靈活的方式開展執行工作,用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更好地促使整個社會和諧發展。

  第五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規范市場經濟的一項很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統一、規范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及其法律制度,有利于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有利于改革的推進和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有利于構建社會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