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山原名又叫馬鞍山,位于江蘇省贛榆縣西部夾谷山南端,自當年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旅在此修建抗日烈士紀念塔起,這座千年沉睡的小山就由此新生并獲得盛名。然后1941??1944年間,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戰爭中,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山東軍區和濱海地區廣大軍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又抽出人力物力在這座小山上四次興工為死難烈士建碣,由此這座小山也就又被賦予了抗日山這一永遠鮮活歷史的賜名。

  今天,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風雨,巍巍抗日山與天地共存,和日月同輝。共安葬著750多位烈士忠骨,墓碑上共銘刻著3576位烈士英名的抗日山烈士陵園更是松柏拱圍,花草相守,莊嚴肅穆,瑞靄扶疏,祥云圖騰……今天,在這座陵園里安然長眠的有原濱海軍區政委兼地區黨委書記符竹庭將軍;有黃海英雄新四軍三師參謀長彭雄和八旅旅長田守堯將軍;有國際友人漢斯.希伯;有日軍反戰同盟的金野博;有威振敵膽的戰斗英雄何萬祥連長……這每一個令人肅起敬的名字都有一段光榮的歷史,都充溢著一股凜然正氣,都包含著一個英勇悲壯的故事,都滾著硝煙裹著烈火,都是歌,是詩!

  烈士英名不淹沒,常與青史傳千古。建國后,贛榆人民懷著對革命先烈無比深切的悼念之情,對抗日山烈士陵園又多次整修擴建,使得今天的陵園亭塔聳峙,碑碣林立,花草爭榮,環境靜穆。陵園總面積現已達到216635平方米,上下分八個坡段:依次由抗日山烈士紀念塔、紀念亭、紀念堂、紀念碑等建筑物和東西兩大墓群組成了 布局合理,結構嚴謹,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現代格局。沿著陽面山坡緩緩而上,步人抗日山烈士陵園,首先映人眼簾的是靈韻生姿,民族風格猶濃的石壘拱形大門。門楣上“抗日山烈士陵園”七個大字遒勁灑脫,挺拔秀逸,既有凝重的內涵,又有剛毅的底韻,映日月吞風雨巋然生輝……這七個大字,雖不知當年出自何人之上手,但從那泣血成愾一般的字痕里也足能窺出其知識之豐博,一顆憂國憂民之心的赤誠!由此進入陵園大門,穿越寬闊平坦綠草如茵的第二坡段,迎面第三坡段上一座巨大的烈士公墓里安葬著“小沙東海戰”中殉難的16位先烈遺體。在這16位烈士遺體中就有新四軍三師參謀長彭雄和八旅旅長田守堯兩位將軍。他們是19433月率赴延安干部隊北上途經贛榆小沙東東部海面與日寇遭遇的。船板浪花應彈飛濺,鮮血海水相互交流……當年,他們與日寇從清晨到傍晚激戰整整一天,以民船對敵汽艇,以低劣武器對敵優勢火力,后終因孤浮海面彈盡無援才壯烈殉國……其不吝犧牲殺敵制勝的精神和用鮮血寫成的悲壯史詩足能與天地并存,與日月爭光!他們的犧牲是中華民族解放事業不可估量的損失。他們的犧牲使時任新四軍三師師長的黃克成將軍沉痛惋惜之余又悲憤題下"十余年甘苦共嘗,患難相處,破浪矢忠貞,遙望云天哭戰友;數萬里河山猶碎,水火益深,臥薪期素志,誓除寇賊慰英魂"的挽聯。斯時噩耗傳出,陳毅和陳士渠兩位將軍聞訊也都揮淚題下了“浩氣長存”和“英靈千古”的挽聯……是啊,小沙東海戰的烈士們,當年他們雖沒能看到革命圣地的燈光,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緊緊地依偎著苦難深重的祖國大地,中華民族有這樣的好兒女又如何能不自豪,不驕傲呢?   
  
第四坡段的廣場上,聳立著一尊國際友人漢斯.希伯的錐形石塔。塔的正面縱書著:"希伯英靈,永垂不朽。"背面是羅榮恒,黎玉及肖華同志的合題:“為國際主義奔走 歐亞,為抗擊日冠血染沂蒙”,左旁另樹的一碑,上面鐫刻著這位國際友人的生平。

  漢斯.希伯是一位在波蘭出生的德國人,也是德國著名的新聞記者和共產黨員,1925年他曾遠渡重洋,第一次來華參加北伐軍總政治部編譯處的工作。“四.一二”蔣介石背叛革命后,肩挑正義的希伯憤然離開中國……“九.一八”事變后,受國際主義正義事業的驅使,這位熱愛和平視和平為神圣奮斗目標的反法西斯戰士攜夫人迪秋女士再度赴華,先在上海參加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運動,后輾轉到延安,19415月到達蘇北抗日根據地親發臨炮火,用手中犀利的筆與敵人戰斗。9月又到達山東抗日根據地,11月沂蒙反"掃蕩"中在大青山與日冠遭遇不幸壯烈犧牲……

  漢斯.希伯,這位反法西斯戰士在二度來華期間曾多次向世界報道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英勇斗爭的事跡,以喚起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同情和贊揚。其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在中國大地上與高山常在,與江河共流!他用他的鮮血,在中華民族與日冠浴血奮戰的青史中……重重地寫下了自己光彩的一筆。

  抗日烈士陵園的第五坡段就是符竹庭將軍呈六角亭式的陵墓。陵墓正面鑲有將軍的銅像,周圍墓面上分別鐫刻著悼念他的碑文。 

  符竹庭將軍出生在江西省廣昌縣頭陂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七歲上父母雙亡,十五歲參加革命,十六歲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之后"革命征程路漫漫,長夜難明赤現天",尋真理覓航道,懷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遠大理想,他從奴隸到將軍,長征路上飲風雪,平型關前浴戰塵,挺進敵后縱馬冀魯,沙場橫戈……他運籌帷幄,指揮自如。克郯城取贛榆,他英姿勃發斗志昂揚;執掌濱海軍政他夙興夜寐唯敵是謀;他對政治工作經驗豐富頗有建樹;他對財政生產虛心鉆研領導有方;他作風雷厲計劃組織掌握主動;他挾雷霆萬鈞之力,逞秋風掃落葉之勢殲彼逆丑為民除害,……然鴻志未遂身先卒,就在贛榆戰役一次激烈的反奔襲戰斗中,他不幸被流彈所傷,壯烈殉國,時年僅31周歲。

  草木嗚咽,天地慟哀,英雄長眠,典型猶存;千秋勛績,永垂不朽。符竹庭將軍犧牲后,時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的羅榮桓元帥攜山東軍區司令部為其悲慟挽悼:"十六年的革命生活,未曾有一日放下殺敵武器,歷盡險山惡水,萬里長征,艱苦奮戰,堅持敵后,其忠于人民革命事業,彌久愈堅;果敢頑強,英勇壯烈;確是我黃帝子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  

  先烈之血,民族之光。符竹庭 將軍犧牲后,有關部門為了表示對他的深切懷念,曾一度將他獻身之地贛榆縣改成竹庭縣,直到建國后,贛榆的老百姓也還都用民歌傳唱著他的事跡。

  拾級而上,進入陵園的第六坡段,園錐形的濱海軍區抗日烈士紀念塔莊嚴肅穆,高高聳立,其容宛若一棵粗獷的大樹,無不勾勒出生命的強壯!在這尊紀念塔上刻有當年山東臨時參議會的祭文和悼詞,還刻有1942??1943年內濱海地區的戰績及烈士英名。一位位烈士 猶如嫩竹新發,他們理應看到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但為了這一天的早日到來,他們卻都坦然地承擔了犧牲,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   

  抗日烈士紀念堂座落在陵園的第七坡段上。紀念堂里陳列著描繪符竹庭和彭雄、田守堯等將軍光輝形象和英雄業績的四幀油畫;紀念堂走廊兩端各樹有一統長碑,長碑上鐫刻著烈士英名;紀念堂的庭院正中有一方錐形紀念塔,塔身南面題著“烈士英名垂千古”七個大字;東面是《抗日烈士紀念塔序》,在這篇序文中,當我旅[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筆者注]奉命開赴前線,在平型關一役,首先就殲滅了日冠自命為最精銳的坂垣師團,給日冠滅華氣焰以迎頭痛擊,興奮了全國軍民,給予恐日病者和唯武器論者一個事實的粉碎,使一切喪失抗戰信心和對抗戰動搖的人們堅定起抗日意志,奠定了抗戰五年的基礎,堅定著爭取抗戰最后勝利的信心" 的話語映入眼簾時,一種民族自豪感也就從心中油然升起。紀念塔的西面是烈士英名錄;北面則用凝重的匠工鐫刻著朱德總司令《抗戰五周年挽八路軍陣亡將士》的長詩,長詩悠悠情悠悠,寄不盡共和國一代元勛對革命英烈的慟悼之情……

  陵園的第八坡段就是著名的抗日山峰頂。高達14米的“抗日烈士紀念塔”巍巍矗立于天然石基上。塔頂是一尊手握鋼槍、英姿颯爽,面對朝陽,浩氣凜然的八路軍戰士戎裝塑像……  

  啊,這就是抗日山!這就是抗日山烈士陵園!今天,在抗日山這座烈士陵園中還長眠著日軍反戰同盟的金野博;還長眠著戰斗英雄何萬祥,還長眠著著名的八路軍"十八勇士"……

  ……

  踏著先烈的足跡前進,為人民事業獻身的英雄永垂不朽!

  那天,攀上抗日山峰頂,佇立在抗日烈士紀念塔下,俯視抗日山烈士陵園全貌,當我默默地為先烈們祭淚緬悼時,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也就再次從心中油然升起……是啊,生為炎黃子孫,死為華夏鬼雄。先烈啊,當年你們為之流血獻身的土地,今天正吻著祖國改革開放的時代脈搏在麗日高照繁花似錦中奮力前進!這不正是你們用鮮血所澆灌出來的豐碩成果嗎?! 

  “白云在山巔上繚繞,海風在迎面呼嘯,烈士們的英靈啊,你們該 在九泉之下含笑!你們的鮮血換來了祖國的光榮,你們的死換得了人民的驕傲!敵人倒下去,倒下去,人民翻身了,翻身了,這血的代價啊,象黃海一樣深沉,象泰山一樣崇高……”

  那天,在回歸的路上,當我耳畔響起如上這首《抗日烈士山紀念歌》歌聲的同時,我看到還有數不清的脖圍紅領巾的少先隊員們正列著整齊的隊伍,站立在一尊尊烈士墓碑前正在朗誦朱德總司令《抗戰五周年挽八路軍陣亡將士》的長詩:吾華好男兒,正好抗戰死,民族賴以立,國亦得所恃,捍國不惜身,偉名諸同志,寰宇播英名,千古傳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