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創新社會矛盾糾紛調解機制,建立大調解的格局,7年多來,累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3.2萬件,防止民轉刑案件、越級上訪事件、群體性事件9700余起,萬人刑事發案率一直保持江蘇最低。

 

   成效如此顯著,原因何在?

 

   綜治成效  “一票否決”創新干部考核制度

 

   鄉村調解的成效直接影響干部任用,正式成為制度。2009223,南通市委常委會發出第1號會議紀要,出臺該市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的五條硬性措施。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將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能力與實績,作為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之一,對發生嚴重影響社會穩定重大問題的,實施一票否決,并取消黨政領導干部本人評先、授獎、晉職、晉級的資格。

 

   獎罰分明。為了進一步強化對調解工作的激勵,南通市委、市政府連續7年舉行“十佳調處中心”、“十佳調解員”和“三無”鄉鎮(街道)評選表彰活動,對大調解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集體和個人予以獎勵、委以重用。

 

  南通市委書記羅一民說,這樣的指揮棒,將倒逼干部充分重視鄉村調解。

 

   固本強基   八成糾紛不出村居

 

   從整個社會矛盾糾紛分布情況看,80%以上發生在村居一級,80%以上的矛盾糾紛也化解在村居一級,大調解組織80%以上的人員工作在村居一線,大調解組織的薄弱點也正是在基層村居。

 

   南通市政法委書記陳斌說,2007年以來,南通在村(社區)一級全面推行“1122工程,每個村(社區)配備1名綜治專干、1名駐村民警、2名專職調解員、2名保安。

 

在城市社區成立38個專業從事民間矛盾、房屋拆遷、勞資糾紛等方面調解工作的個人調解工作室。目前,全市1990個村居總共配備起3216名專職調解員。

 

   這些專職調解員,大多為轄區內退休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法律工作者和有一定法律專業知識的老干部。南通市給予政策扶持:專職調解員報酬,由市鎮兩級財政各出一半,一般每人每年在5000元左右,并且還非常注重對基層專職調解員的業務培訓。

 

   通過強化基層基礎,南通市矛盾糾紛的化解呈現“金字塔”型格局,80%左右的矛盾糾紛在村居、12%左右的矛盾在鄉鎮、8%左右跨行業、跨地區的矛盾在縣(市)區級得到化解。

 

  資源整合  “專調對接”構建新機制

 

   醫患糾紛、勞資矛盾、征地拆遷、環保問題等新型民生類社會矛盾糾紛,近年來呈上升之勢。南通市向專業化要效能,探索建立了醫患糾紛調處、勞資糾紛調處、環保糾紛調處與社會調解對接、訴訟與調解對接、檢察與調解對接、交通事故調處對接、消費領域調處對接等十大專業化調處新機制。

 

   20082月,江蘇省首家獨立的第三方醫患糾紛調處機構在南通成立,截至目前,成功調處醫患糾紛637件,涉案理賠金額達到1800余萬元。在各縣(市)區和相關工業重鎮建立勞資糾紛調處中心,去年以來共化解各類勞資糾紛2508件。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69%左右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調解中心得以調解結案。

 

   南通還將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與法院、公安局、檢察院職能工作有效對接,促進社會調解資源與公檢法專業資源有機整合,使矛盾糾紛進入司法程序的數量大幅減少。在訴調對接上,市縣兩級法院設立訴前調解中心,縣級法院在鄉鎮設立訴前調解工作站,主動把調解工作延伸到基層、延伸到訴前,有效將訴訟案件調解在基層、化解在訴前。

 

   效能提高  “聽證對話”拓展新內涵

 

   2005年,南通市中心要建一座58層酒店,消息傳開,一墻之隔的文峰花苑小區居民以酒店樓層太高、影響采光通風等問題多次到有關部門上訪。

 

   對此,崇川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先后兩次舉行由規劃局、建設局、環保局、工程方和小區上百名業主參加的聽證會,充分聽取群眾對這個工程項目的要求和反映,最終促使建設單位調整方案,施工地點與小區間隔增加了15,大樓高度由206降至182

 

   南通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出臺前舉行聽證對話,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防止出現“政府政策一出臺、矛盾糾紛跟著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