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之母撿破爛不宜過度解讀
作者:周陳華 發布時間:2013-12-24 瀏覽次數:2086
由于工作忙,汶川縣委書記青理東沒時間陪母親,老人為了打發寂寞,只好隱瞞身份在兒子的“地盤”上天天撿破爛……此事昨日經央視及官方微博“央視新聞”報道后,引起廣泛關注。(12月21日 《天府早報》) 在一般人看來,撿破爛的工作既臟又累還難掙錢,只有那些處于社會最底層并且被生活所迫的人們才會從事這一行當。老人身為縣委書記的母親,居然撿破爛,這首先就與公眾定勢思維中其應有的身份、地位乃至權勢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必然會引發公眾的圍觀,并產生了對縣委書記清理東的猜測和評價。 這里面既有正面的好評,如認為該書記廉潔奉公,不讓家人享受特權,也有負面的猜想,責怪其不盡孝,不善待母親。而站在老人的角度,雖然她的兒子主政一方,但像她這一代人,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加之不適應城里的生活方式,她所說的自己用撿破爛的方式來打發寂寞的解釋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顯然,如果僅從官員母親撿破爛的事件中就對該官員妄下結論,那就是管中窺豹,所見不多。其結論必然是片面的、膚淺的、不理性的,不僅不會給官員一個公允的評價,也會誤導公眾的心理判斷,還會影響到當事老人的正常生活。因此,對于該事件,公眾無需過度解讀,也不應過度解讀。 同時,也應當看到,在社會輿論的不同反應中也折射出了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一方面凸顯出官本位思想影響下公眾對官員的不信任。實踐中,少數官員擁有了權力之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家人在其權勢的庇佑和縱容之下為非作歹的例子已非少數,產生的惡劣影響短期內很難消除,并嚴重傷害到了官員的公信力。故而,在公眾對縣委書記母親的第一印象當中,不談其會享受特權,起碼也應當是享清福的。另一方面則流露出公眾對官員的深切期待和嚴格要求。官員在孝順父母等私德方面不僅要嚴格要求自己,而且應廉潔奉公,謹慎用權,自覺約束自己和家人的言行。 要從根本上回應這些問題,就必須健全對官員德、能、勤、績、廉的考評機制,并且要通過組織保障、法律保障和監督保障等制度化建設讓官員成長為公眾心目中的“好官”。另外,也必須承認,社會畢竟是多元的,雖然公眾有監督官員及其家人的權利,但也要尊重他們自主選擇的生活方式,只要不違反法律、不觸及社會道德底線,都應當得到尊重和理解,而不應隨意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