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心橋通百姓
作者:婁銀生 唐聞聲 發(fā)布時間:2010-04-26 瀏覽次數(shù):2026
編者按
江蘇省東臺市人民法院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努力建設“司法工作新機制、能動司法新載體、司法為民新平臺”,精心打造訴訟服務中心,取得良好效果,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和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本報今天報道這一做法,供學習借鑒。
整合分散于審判機關各部門的糾紛化解、案件分流、訴訟服務、信訪接待等資源與對內(nèi)服務法官、對外服務群眾等職能,精心打造一體化運作的訴訟服務中心,這是江蘇省東臺市人民法院把握能動司法的內(nèi)涵,找準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結合點、切入點和著力點的新平臺。4月下旬,江蘇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現(xiàn)場推進會將在這里召開。
6大區(qū)域、16個節(jié)點、24名工作人員,構成以服務為中心的同心圓,縮短了法院與群眾距離
“您好,您有什么需要?”只要踏入訴訟服務中心大廳,導訴員親切的問候就會迎面而來。4月的一天,記者步入東臺法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訴訟服務中心,頓感溫馨和關愛:立案區(qū)、調解區(qū)、等候區(qū)、接待區(qū),整齊有序,一體化運行;糾紛分流、人民調解、司法救助、判后答疑、執(zhí)行督促等節(jié)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條龍銜接;接待、立案、調解等人員,熱情規(guī)范,一站式服務。6大區(qū)域、16個節(jié)點、24名工作人員,共同構成了一個以服務為中心的同心圓,縮短了群眾和法院的距離。記者見到座椅、書寫臺、飲水機、格式訴狀、老花鏡、計算器、報刊雜志和常用法律法規(guī),只要群眾需要的,這里一應俱全。
每天上午來的群眾較多,但“進了一個門,事情都辦成”:這里有自動排隊叫號系統(tǒng);有多媒體電子顯示屏和觸摸式電子查詢系統(tǒng);有專人負責法官約見安排、材料收轉;還有銀行收費、郵政專遞等服務外包窗口。
在這種溫馨、舒適的環(huán)境里,即使水火難容的冤家,都能心平氣和地接受服務和調解。全國人大代表劉玲見到記者有感而發(fā):“我跑過全國好多服務單位,像東臺法院這樣真切為群眾著想,如此溫馨體貼的服務中心,真沒見過!”
當事人可以“少跑一次腿、少等一分鐘、少煩一點心、少花一些錢”
“您好,歡迎您使用東臺法院司法信息公益服務系統(tǒng),我們向您介紹系統(tǒng)使用方法……”只要撥打東臺“
進入法院的某公司經(jīng)理告訴記者,前幾天,他收到這樣一條信息:您好!東臺市人民法院提示您,您的案件立案后轉民二庭審理,
“司法有限,真情無限是我們的理念”,院長許建兵說,司法資源是有限的,司法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我們對群眾的感情,對群眾的服務是無限的。
分流糾紛3064件,訴前調處案件2068件,占全院民商事案件的39%
“這次搭房子是我做得不對,回去我就拆掉。”“謝謝你們!官司都沒打,問題就解決了,我們一定好好相處。”
大量的案件涌入法院,既耗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也增加了群眾的負擔。訴訟服務中心根據(jù)案情的需要和糾紛的類型,引導當事人優(yōu)先選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yè)調解等其他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對不愿調解或調解不成的,引導進入訴訟程序,進行繁簡分流和部門分流,做到簡案快審,難案精審,低成本、高效率化解糾紛。記者了解到,去年以來該訴訟服務中心分流糾紛3064件,訴前調處案件2068件,占全院民商事案件的39%。既方便了當事人,又從源頭上減少了涉訴案件和信訪的發(fā)生。
此外,該中心還有一項及時督促當事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的職能。對那些履行義務期限將至的,發(fā)送“履行法律義務提示函”;對已過期限的,則發(fā)送“執(zhí)行督促通知書”,告知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去年以來督促履行348件案件,占全院同期執(zhí)行案件數(shù)的22%,履行期限只有17天,到位金額139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