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泉山法院專題調研90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對策
作者:趙克 宋遙 發布時間:2010-04-16 瀏覽次數:1203
2009年至今年3月,徐州泉山區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67件146人,其中比較突出的案件分別是盜竊19件35人、搶劫15件38人、故意傷害10件15人、聚眾斗毆9件22人、非法拘禁5件20人。從以上案件可以看出,90后未成年人犯罪出現多種形態,具有低齡、團伙和侵財、暴力等新特點,已成為困擾社會治安的現實問題,給社會、家庭和學校都敲響了警鐘。為此,泉山法院組織專人對90后未成年人犯罪問題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
一、90后未成年人的犯罪特點
(一)團伙犯罪案件多發
在90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團伙作案增多。在泉山法院審理的67件案件中,就有2人以上團伙犯罪案件15件29人,占案件總數的22.39%。青少年在學校形成“小團體”,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識,就容易相互影響,形成共同犯罪。
(二)侵財且暴力傾向突出
在90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多以財產犯罪為主,排在前五位的犯罪類型依次是盜竊19件35人、搶劫15件38人、故意傷害10件15人、聚眾斗毆9件22人、非法拘禁5件20人,其中盜竊和搶劫兩類侵財案件居占案件總數的50.75%。
從搶劫案件上看,90后未成年人具有明顯的暴力傾向;而從盜竊案件上看,90后未成年人作案又具有明顯的隨意性。就盜竊而言,其作案動機就是為了錢財,且作案手段比較拙劣,膽大妄為,作案的預謀性小,并沒有什么精心的準備,而選擇作案對象的隨意性也相當大。作案成功后即分贓散伙,錢財用盡后則繼續作案。
(三)團伙成員不固定難偵破
許多90后未成年人犯罪團伙成員大都在網吧內結識,并以網吧作為平時聚集場所。因此,團伙成員大多不清楚對方的真實姓名、家庭住址、暫住地等詳細情況,彼此之間多以綽號相稱,作案時成員組成比較松散,結伙的隨意性大,給偵破案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四)犯罪主體文化水平偏低
在146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9人只占13.02%,其余的均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這些未成年人在校時絕大多數成績較差,破罐子破摔,有的中途輟學,在社會上受到不良影響之后就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90后未成年人的犯罪成因
(一)家庭和學校疏于管理
很多90后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與家庭環境、學校管理有很大關系。有些未成年人的家庭是單親家庭,父母雙方對于孩子疏于管理,缺乏引導,沒有給予他們以足夠的關愛,造成這些孩子內心寂寞,長期孤獨、自閉,容易產生消極心理。
(二)網絡因素影響較大
90后未成年人被稱作“網絡”一代,很多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網絡”,在網絡的世界里長大。他們在從網絡上了解外界信息、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很多不良風氣的影響。有的未成年人正處于青春發展期,如長期沉迷于網絡游戲尤其是涉獵色情后,則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共同興趣愛好易結成團伙
未成年人比較年輕,思維相對比較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喜歡上網聊天、打游戲,再加上相似的家庭和經濟背景等,很容易形成共同的興趣愛好。但同時由于學歷低、勞動技能差且又不愿意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因而很容易結成團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四)貪圖享受意志薄弱
未成年人在思維方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容易形成與人攀比的心理,久而久之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就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一些貪圖享受的未成年人以“吃”“穿”“玩”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好吃懶做,在沒有充分物質基礎的情況下,便會鋌而走險,誤入歧途。
三、預防90后未成年人犯罪的對策
針對90后未成年人犯罪表現出的新特點,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聯動機制和預防網絡,綜合整治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
(一)從整個社會大環境入手,營造健康環境。社會各界應為青少年營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強化法制宣傳與教育,通過法制報告會、教育片、模擬少年法庭等多種途徑宣揚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同時嚴格管理網吧等娛樂場所。
(二)從校園小范圍入手,加強教育監督。學校應加強各種防護措施,加大對學生自我保護教育,保證校園安定與學生安全。對那些“問題”少年更要關心愛護,不能漠然對待。針對有明顯違法犯罪傾向或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青少年實施重點幫助、教育、挽救措施,成立幫教小組,積極加以行為引導和心理疏導。
(三)從家庭教育入手,強化自治與引導的觀念。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窗口,父母也是孩子最初、最重要的老師,遏制青少年犯罪也應從家庭抓起。父母要從思想上正確引導,加強對他們的教育管理,幫助孩子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消費觀,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針對單親家庭的子女,父母更應多對孩子加以引導,教育他們正確看待客觀事實,走出父母離異的陰影,健康地生活在家庭、學校、社會中,避免家庭裂痕造成孩子心靈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