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201046

 

  被火車撞了算不算工傷?省高院提審6年公案一錘定音:算

 

  原告之前4場官司都輸在“火車不是機動車”上

 

  73歲的高榮梅老人終于等來了喜極而泣的一天。

 

  6年前,她42歲的女兒呂明英在穿過鐵路時被一列火車撞死,因為呂本人就是鐵路的職工,而她其時是在下班的途中。高榮梅隨即代死去的女兒向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提起工傷認定申請,卻遭遇了“攔路虎”——法律的規定是,職工上下班途中因遭遇機動車交通事故發生的傷亡才是工傷。火車到底是不是機動車?勞動部門認為不是,一二審法院也認為不是。

 

  6年來,高榮梅和大兒子一直沒有放棄,四場官司、兩次行政申請和復議,均以失敗告終。不過昨天他們終于迎來了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的終審判決:火車符合機動車的特征,要求南京市勞動部門對此事“工傷與否”作出重新認定。

 

  被鐵路火車撞是小概率事件,但對交通進入了地鐵和輕軌時代的都市而言,這個在江蘇尚屬首例的判決影響深遠。

 

  前奏

 

  工傷訴訟屢敗訴

 

  昨天上午9點,江蘇省高院第8法庭內座無虛席。部分在寧的全國、江蘇省兩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受邀旁聽了這起案件。

 

  被兒子攙扶著走進法庭的高榮梅老人,就是這起案件中的“原告”,經歷過起訴、上訴、再審、再審上訴后,走進省高院法庭的高榮梅老人現在的法律身份是“再審申請人”。

 

  老人的耳朵不好,兒子呂中勝大聲對她說:“不要亂說話,我不讓你講,你就不要說話。”但法庭對這位中年喪女的老人很寬容,庭審中她有唯一的一次長時間發言,她實際上不斷地在跑題,但法官基本上沒有制止,體恤著這位可憐母親的感受。

 

  2004421日下午,在上海鐵路局南京東機務段工作的呂明英下班,她工作地點在堯化門,而家在曹后村。每天上下班,都有一列交通列車載著她和工友們往返。這一天,她錯過了下午456的交通車,只能等著7點多鐘的那一班,到達南京站后,她和往常一樣穿過鐵路抄近路回家,但在跨越鐵路時,她不幸被一輛經過的貨運火車軋死。

 

  從法庭上的呈述來看,最后對簿公堂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老人對單位善后事宜的不滿,“我女兒出事以后,領導過來慰問,我就提了一個要求,想把我住6樓的房子樓層調低一點。”老人說,自己的老伴也是鐵路職工,而領導當時也答應了這個要求,但事后并未兌現。

 

  于是,20052月,高榮梅向南京市勞動局申請為女兒作工傷認定,但勞動局認定其“非因公傷”,理由就是火車不屬機動車。

 

  熟悉法律的人都知道,職工上班途中因機動車交通事故導致的傷亡,是屬工傷范疇,死亡職工可獲得66個月的工資補償。工傷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機動車事故傷害”。火車是不是機動車?這是6年來貫穿整起案件的核心焦點所在。

 

  20054月,高榮梅向江蘇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提起行政復議,得到的結果是維持南京市勞動局的認定結果,理由仍是,火車不是道路交通安全法所規定的機動車。

 

  20057月,高榮梅在南京市白下法院起訴勞動局,要求撤銷勞動局的認定,遭駁回。法院的依據是《道路交通安全法》:“機動車的明確界定是,以動力裝置驅動或牽引,上道路行駛的供人員乘用或運輸的輪式車,火車行駛在鐵路而非道路上,不屬機動車。”

 

  同年9月,高榮梅向南京中院上訴,被維持原判。

 

  20061月,老人向白下法院申請再審,維持原判。

 

  2007年,老人繼續向南京中院申請再審,2008年的結果仍是維持原判。

 

  法律程序似乎走到了頭,但老人堅決不放棄。最后,老人把狀告到了江蘇省高院,再次申請再審。

 

  高潮

 

  法庭激辯

 

  昨天的庭審持續了大約兩個小時,呂中勝代表母親在庭上發言,他沒有請律師,但言辭已經非常專業,歷次庭審讓他“久病成醫”。坐在法庭另一側的是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和鐵路機務段的工作人員。他們對整起案件也已了然于胸,在發言時幾乎全部脫稿。

 

  呂中勝一再強調自己的看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這個法律想要調整的法律范圍,與工傷保險條例所調整的范圍不同。”他說,道交法所要調整的是發生在道路上的活動,所以其對機動車的認定將軌道交通排除在外,而工傷的法規雖然未對機動車范圍進行規定,但其所調整的范圍大相徑庭。

 

  “因此,用道路交通安全法來解釋工傷的糾紛,是適用法律的錯誤,”呂中勝說,他帶著一本漢語詞典,“詞典說,機器開動的車子就是機動車。”

 

  對此,勞動局的出庭人員則反駁:“那車床是不是機動車?”

 

  勞動局的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自己是一個行政部門,所能做的就是依法行政,而沒有法律規定的行政行為均屬非法,“我們無權解釋法律,我們能做的就是執行法律。”

 

  他還在法庭上打了一個比方:“比如說因公死亡的規定,法律的規定是上班時生病,48小時內死亡的就算因公死亡,那第49個小時死亡的是不是就不是因公死亡?”

 

  他的意思是,剛性的法律下,行政部門不能自行理解,或超越法律的范圍去工作。“工傷保險并不是說這個錢在我們勞動局,我們舍不得發給她,保險的三分之二是企業拿出來,職工拿三分之一,我們也要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對于這個比方,呂中勝則稱“與本案無關”。高榮梅老人用著很濃的北方口音回應了這個問題:“火車不是機動車,難道是人拉的?還是馬拉的?”

 

  火車的機動車之爭是法庭的主要焦點,而法庭另外認定的一個焦點是在下班兩個多小時后離開崗位是不是“上下班路線”。高榮梅老人在這個問題上只有一句話:“如果我女兒不上班,她會不會出這個事?”鐵路機務段的意見是,死者呂明英4點半下班,因為她本人的原因錯過第一輛交通車,而是在幾個小時后才等到第二列交通車,而且其還是違法規定跨越了鐵路。

 

  高榮梅母子則反駁,不僅是呂明英一人,幾乎所有的鐵路職工下班后,都不會從南京站的大廳進出,而都是穿越鐵路抄近路回家。

 

  在庭審進行了約1個半小時后,法庭調查和辯論結束。到此時,雙方仍堅持最初的要求,高榮梅母子堅持要求撤銷之前的工傷認定,而勞動局和機務段則希望維持以往的歷次判決。

 

  法官在此時宣布,休庭二十分鐘,判決將很快做出。

 

  一錘定音

 

  休庭間歇,高榮梅老淚縱橫。呂中勝告訴記者,老母親在事發最初的三年屢次因病入院,妹妹的死讓她身體狀況糟到了極點。

 

  “我們所要的,就是一個公道,”呂中勝說,如果省高院不支持他的觀點,他還會把官司繼續打下去。而另一側的勞動局工作人員則在解釋他們的難處:“好像什么壞事都是我們做的,我們實際上只是在執行現行法律的規定。”

 

  20分鐘后,法官再次開庭,直接宣判。“《道交法》將火車排除在機動車之外,是因為該法調整的范圍只限于道路交通領域,其對機動車的定義,只限于該法和配套法規,《工傷保險條例》立法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因工作原因遭傷害的職工合法權益。”

 

  審判長說,這個條例中的“機動車”應當作通常意義上的、符合客觀實際的理解,應包括軌道交通中的火車、輕軌、地鐵等符合機動車技術特征的交通工具。因此,以火車不是機動車為由對呂明英作出不是工傷的認定,是適用法律的錯誤,應當予以糾正。

 

  法庭同時就上下班路線的認定作出判決:呂明英穿越鐵路雖然違反了《鐵路法》的規定,但她的目的是為了抄近路回家,所以還是符合“上下班途中”的情形。法院判決,撤銷一二審法院的判決,同時撤銷南京市勞動局最初做出的不予認定工傷的認定書。法院還要求南京市勞動局在30日內對工傷申請作出重新認定。

 

  意義深遠

 

  法官的話音剛落,呂中勝就在席上鼓掌,“我的心情既激動又難過,激動的是終于等到了這一天,難過的是想到了我的妹妹……”而耳背的高榮梅老人則在明白過來后喜極而泣,不停地向法官席鞠躬致謝。

 

  勞動局的工作人員似乎有點沮喪。“我們會做出符合法庭判決的認定。”一工作人員說。但被問到再有類似事情勞動局將如何認定時,該工作人員說:“我們還會堅持法律的規定。”

 

  仍認定被火車撞不是工傷?

 

  “是的。”這位工作人員很肯定地回答。

 

  雖然如此,但職工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其維權成本將會小得多,因為江蘇省高院的這個判決必將對江蘇全省法院的類似案件審理起到極大的指導性作用。“我們希望,這個判決能對勞動部門的行政行為、對未來的立法有促進作用。”法官在庭審后說。

 

  而該案判決對地鐵、輕軌日益發達的蘇南地區而言,其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雖然火車撞人是小概率事件,但南京及蘇南城市正在快速上馬的地鐵、輕軌,將成為都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與鐵道交通的接觸將會非常頻繁。江蘇省高院通過判決將軌道交通歸為機動車,符合公眾的常識判斷,也使得這個長期模糊的領域清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