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清浦 只有“陽光”不見“浮云”
作者:丁海波 發布時間:2012-06-04 瀏覽次數:1032
早上8時30分,交通巡回法庭開庭審理一起交通事故案件。與此同時,在5公里之外的江蘇省淮安市清浦區人民法院的審委會辦公室里,13位區人大代表對著視頻旁聽這起糾紛的審理。
每月,清浦法院都會邀請省、市、區人大代表旁聽庭審,并給法官“現場打分”。該院推進陽光司法工程,全面實施立案公開、庭審公開、文書公開、審務公開和執行公開,保證審執流程節點陽光覆蓋。
■“透明”勾勒基調
“按照司法公開示范法院標準,確定了五大公開項目、20個公開事項、56個公開節點。”日前,江蘇省淮安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來到清浦法院進行專題調研,對該院的司法公開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為了擴大公開范圍、保證審執流程節點陽光覆蓋,清浦法院全面實施立案公開、庭審公開、文書公開和執行公開,充分運用法院網站、審判信息管理系統、電子顯示屏等,從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等方面實施司法公開。通過網絡和大廳電子顯示屏,將開庭公告每日進行公示,及時傳遞案件開庭時間、案件審判流轉等信息。立案大廳里,來往的群眾通過電子查詢觸摸屏、公示屏、掛圖、展板等設施,可以了解立案條件、立案流程、審判流程和監督舉報電話。
“法院很公正,鑒定就像是在抽獎。”前來維權的劉大媽說。劉大媽說的“抽獎”其實是:需要鑒定的案件由工作人員在當事人在場的情況下,通過公開搖號的方式選定鑒定、評估和拍賣機構。
前不久,區委組織全區機關主要領導前往法院調研,區委書記周青在法院的留言簿上寫下感受:“處處溫暖,處處明亮。”
數字化催生透明度,透明讓司法工作更具規范化。早在2010年,清浦法院率先建成同步記錄、同步顯示、同步錄音錄像的“三同步”系統,案件審理后,錄音錄像光盤隨卷保存,邁出了推進陽光司法工程的重要步伐,最終實現了以信息化平臺促進程序性公開項目上水平的目標。
■“參與”調理色彩
通過互動“參與”把“司法陽光”的七彩色散射到每一位群眾身上,才是最燦爛的色調。
曾紅玉是一名基層衛生工作者,在今年換屆選舉中新當選的區人大代表。4月10日上午,她應邀參加法院的“開放日”活動,隨行的還有其他24位新任代表。
“以前我很少接觸法院,今天通過參觀,我不但了解了法院的工作,還覺得法院的文化生活挺多姿多彩的。”參觀結束后,曾紅玉坦言。
“開放日”活動已經連續搞了兩年,接待群眾2000余人,開放對象也換了一批又一批,從企業工人、機關干部到社區、網友代表,再到學校學生、失足青少年,“零距離”感觸清浦法院的工作已不再是難事了。
網友“石氏家族”參觀法院后發帖稱贊說,“審判公開,嚴格依法辦案”。還有網友跟帖稱,“百姓貼近法院,了解法官,對審判工作有更深的了解”。
此前,該院還建立了“院社共建”平臺,法官辦案進社區,選擇典型案例開展巡回審判,讓司法公開走近基層群眾,實現了“走出去”和“迎進來”的互動。
裁判文書上網是又一公開途徑,除涉及國家秘密、未成年人犯罪和個人隱私的案件外,經征求當事人意見后,裁判文書一律在互聯網上發布。
為了拓展司法公開深度,去年以來,清浦法院還通過“庭審直播”將開庭審理過程完全置于社會公眾視野。
“法院的這種做法很好,以后坐在家里也可以關注案件了。”一位資深網友在淮安本土知名網站“淮水安瀾”上這樣發帖,跟帖數量達上千條。
清浦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各項司法公開措施的推進和強化,逐步實現了從靜態公開到動態公開、從程序公開到實體公開、從對當事人公開到面向社會公開的轉變,而迎來的是公開促公正的效果。
公開提升公信力
執行工作很辛苦,但具體吃了哪些苦,當事人和社會往往難以真正深入了解。為了讓當事人“看”得真真切切,清浦法院推行“執行督促”、“執行名片”、“執行進度告知”等一系列制度。
日前,湯波拿著判決書前來申請執行。在申請立案的現場,他收到了執行風險告知書、執行承諾書和監督卡。立案的工作人員一方面告知他執行是存在風險的,另一方面讓他監督執行的全過程。
次日,湯波接到了執行局法官姚向東的詢問電話,并向他當面遞交了載有執行法官姓名、聯系電話和監督途徑的執行聯系卡。隨后,每隔三個星期,便會收到來自姚向東的《執行過程告知書》,里面詳細通報了該案的執行進展情況、采取的執行措施以及下一步的執行打算,并就階段性工作征詢了他的意見和建議。
“這樣的工作態度,我信服,就算執行不到,我也沒話說。”湯波說。
“法院的工作很規范、很透明,不愧是示范法院。”來自外地的律師劉玲在庭后對民二庭庭長楊海清說,“著裝、庭審用語,都表現出法官的較高素養和法院的法治文化。”
“要在原有成績的基礎上,繼續創新,勇于實踐,以創建全國司法公開示范法院為目標,著力提升司法公信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促進人民法院工作水平的整體提升和全面發展。”清浦法院院長王新陽向爭創全國司法公開示范法院吹響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