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通過訴訟增加房屋共有人現象應引起重視
作者:金永南 發布時間:2010-02-03 瀏覽次數:703
筆者在案件評查發現,個別房屋共有權糾紛案件中,子女通過訴訟要求確認父母購買的房屋其享有一定的份額,但雙方之間并無實質性矛盾沖突。該類案件當事人訴訟的目的在于憑法院出具的法律文書辦理增加房屋共有人手續,以逃避房產轉讓、贈予或者繼承環節的稅收。案件帶有如下特點:
一是當事人之間存在特定的近親屬關系。一般為子女起訴父母要求確認其對所有權人為父母的房屋享有共同共有權。
二是當事人之間不存在對抗性。子女起訴后,父母均承認在購買房屋時子女有錢投入,在領取房屋產權證時因其他原因未將子女列為共有人,表示完全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三是原告起訴無直接證據支持。原告主張在購買房屋時出資的證據一般為證人證言,不能提供書證等直接證據證實。
四是雙方均愿意接受法院調解,要求法院出具確認原告為房屋共有人的調解書或判決書。
目前房屋產權增加所有權人的途徑為通過交易轉讓或贈予,但該兩種途徑均需繳納一定的稅費。而通過司法確認后,房屋產權監理部門憑法院的法律文書辦理權屬變更手續,當事人不需要繳納契稅。當事人通過司法途徑對房屋進行確權,實際上逃避了國家的正常稅收。
筆者建議:1、加強立案審查。對于符合上述特征的案件,應當向當事人加強法律宣傳,對其釋明虛假訴訟的法律后果。2、加強實體審查。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官應當加強對案件實體的審查,嚴格審查原告方提供的證據,而不應根據被告一方的自認即確認原告享有共有權。對證據不充分、當事人可能以訴訟的合法形式獲取非法利益的,應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3、加強法律制裁。目前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的,三大訴訟法未規定相應的制裁條款,法院難以對其進行制裁。因此,應從立法層面上,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進行規制,對其進行刑事及民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