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濱湖,是太湖之畔的一顆明珠,素以秀美的旅游風光聞名遐邇。如今,信息傳感、服務外包、醫藥谷、華萊塢……一系列具有強烈沖擊力的新名詞頻頻見諸報端,渲染著濱湖以轉型升級為引領的經濟名片。

 

元旦前夕,筆者來到中國佛教文化旅游新勝地靈山,走訪了全國人大代表、靈山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國平。談及司法應對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作為一名企業家,吳國平興味盎然。隨著他娓娓道來的鮮活事例,筆者充分感受到了濱湖法院在開展依法保障、提供優質服務中付出的艱辛努力。

 

訴前協調保障企業建設用地

 

在濱湖經濟跨越發展的藍圖上,物聯網、工業設計、軟件服務外包、影視文化、生物醫藥、網絡經濟、通訊技術等七大新興產業成為龍頭。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突破資源、技術、環境瓶頸,成為實現濱湖經濟轉型的主攻方向。

 

吳國平攤開案頭的園區圖冊,饒有興致地介紹起濱湖產業園的規劃調整。在“創新型城區”建設進程中,濱湖原有工業設計園提升為創意研發區,江南大學周邊組建了科教產業園,華莊建設了科教中心,蠡湖街道企業園被打造為蠡湖科技創業園。黃金灣、勤新工業園等傳統老工業園也將進行改造升級。

 

“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工廠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土地資源,這是高新產業落戶的前提。隨著園區重心的調整,征地拆遷糾紛不可避免會顯現出來。法院積極引入訴前協調機制化解拆遷爭議,保障了企業建設用地,打響了吸引新興產業‘筑巢’的第一仗。”吳國平的贊許溢于言表。

 

據了解,為保障“企業得實惠,產業得發展”,濱湖法院對涉企拆遷案件采取穩妥方針,開辟“無震蕩”訴前協調。對于正在進行立案審查、尚未立案的拆遷案件,專門做好臺帳,并由專人進行初期情況的摸底排查。同時,及時向有關單位通報情況,最大限度尋求行政機關的支持和配合,把握訴前協調時機,形成信息聯通、矛盾聯調、優勢互補的整體合力。

 

近日,一起因違規用地引發的拆遷爭議得到圓滿化解。某凈化設備有限公司是530項目扶持企業,兩年前與國土資源局達成土地轉讓協議并支付了轉讓費,卻一直未能取得土地。公司從德國引進生產線的計劃幾度被擱置,隨著原材料、設備價格的上漲,原有注資也存在貶值風險。鑒于對園區建設的特殊意義,法院研究制定了詳細穩妥的協調方案,多次進行訴前協調,并通知當地街道為第三人,最終促成雙方在訴前達成了和解協議。

 

在妥善化解糾紛的基礎上,濱湖法院還為重大項目量身定制了一套服務機制。提前介入,主動送法,配合地方黨委、政府做好項目法律風險防控工作。對大型項目征地拆遷予以規范指導。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主動走訪,建議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在統籌利用歷史閑置土地的基礎上積極盤活低效用地,分類集中開發,提高土地容積率,積極為企業“備足地,盤活地,用好地。”據統計,2010年該院為9家企業訴前化解了用地爭議,有效緩解了企業建設與土地供給之間的矛盾。

 

知產保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希望法院多給我們講講專利保護的知識。”

 

“企業人才流動性太強,我們怎么留住辛辛苦苦經過高級培訓的人才呢?”

 

“我在530企業研討會上,真正聽到了企業家們的心聲,他們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是如此迫切而強烈。吳國平意味深長地說。

 

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大戰略下,高能耗、低效益的粗放型企業黯然退場,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開足了馬力。日前,以精密機械、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為標志的高科技產業,產出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的55%以上。

 

“高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和技術,作為轄區司法保障的生力軍,濱湖法院加大對特色產業的司法扶持力度,積極延伸審判職能,找到了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聯結點。”吳國平對法院知產保護工作顯得了如指掌。

 

法院成立知識產權庭一年來,通過對涉企案件的審理,建立宏觀經濟形勢案件定期分析通報制度,加強對大案要案的跟蹤管理、分析調研,對影響企業發展的普遍性問題、企業管理薄弱環節、法律認識誤區等編發司法建議,從法律層面幫助企業加強服務外包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全面優化知識產權法制環境。據統計,法院全年審結涉高新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案件31件,為勝訴企業挽回商標權、著作權、不正當競爭侵權損失標的總額達164.4萬元。

 

為提高服務層次,法院還率先在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無錫(國家)工業設計園、無錫生物醫藥研發服務外包區內分別設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聯系點”。上半年,法院發揮聯系點平臺作用,分類編撰訴訟指南,形成《侵犯著作權糾紛頻發現象分析和司法對策》等調研報告,對濱湖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新人才跳槽引發的競業糾紛是當前的社會熱點,您了解法院這方面的工作么?”筆者拋磚引玉的詢問讓吳國平再次打開了話匣子。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園區一家汽車配件設計企業,花巨資派遣7名研發人員至美國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技術培訓。但因缺乏對知產保護的重視,加之公司管理體系不嚴密,一名研發人員跳槽時,利用職務之便拷走了公司自主研發的大量數據信息。公司以侵犯商業秘密到公安機關報案,但公安機關無法查實立案。最后,還是法院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支了個金點子,提醒企業依據競業禁止的條款維權,挽回了近百萬元損失。

 

規范交易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司法救濟為企業維權送去了及時雨,法律預防則為企業抗擊風險注入了免疫細胞。“以前許多公司老總跟我反映,簽訂合同總是兩眼一抹黑,自從有了法院《防范經營風險八項注意》,簽訂合同前對照一下,心里就亮堂了。”吳國平談起法院為企業抗擊金融風險發放司法預警建議的服務舉措贊不絕口。

 

面對群眾和企業對司法的需求,濱湖法院實現了由單純“坐堂問案”向主動服務的轉變。為了加強與企業的聯系,法官向企業發放聯系卡,明確了聯系人,保證了轄區企業訴訟綠色通道及時暢通。今年以來,法院派出140余名法官,走訪轄區不同性質的10余家企業,通過案件回訪、座談調研、法律咨詢、巡回開庭等形式,幫助企業防范金融風險。

恒基石化配件廠是胡埭一家老字號企業,為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公司老總在設備升級換代上注入了巨資。但因金融危機中海外訂單大幅縮水,企業資金鏈斷裂,生產經營全線癱瘓,曾經的納稅大戶陷入了接二連三的合同糾紛中。針對50余件涉案標的高達600多萬元的債務訴訟,法院謹慎評估企業生產能力后,果斷采取放水養魚策略。一方面上門為企業補課,規范合同文本,堵塞經營漏洞,另一方面積極尋找新的投資方盤活了企業。50余名技術人員到崗一個月,企業就重新煥發了生機,足額支付130余萬元工資和小企業債務。年度盤點時不僅清償了全部債務,還上繳稅收200余萬元。

 

“是把一個盤子打碎了每人分一個角,還是讓盤子保持完整并增值、最大限度地創造效益?這是一種司法智慧。”吳國平認為,法院謹慎采取司法強制措施,想方設法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優化資產配置,最大限度降低企業轉型中的經濟負擔,是踐行能動司法的生動實踐。

 

據統計,今年以來,法院舉辦法律講座16場次,發出各類司法建議函15件,妥善化解了53起與經濟轉型升級有關的金融糾紛、合同糾紛、房地產糾紛、股權糾紛、外貿糾紛以及企業破產、重組改制等商事案件,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1716萬元。一大批感知司法溫暖的企業渡過了難關,獲得了強筋壯骨的新發展。

 

化解爭議力促勞企利益雙贏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企業崗位需求增加,勞動力資源流動性增強,濱湖法院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2010年,該院審結勞動爭議案件424件,同比上升15.85%。勞動爭議案件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案件類型之一。

 

“勞資關系是企業和諧的基礎,法院建立勞動爭議巡回法庭,調、裁、審對接,構建起大調處機制,是為老百姓辦實事,也與三項重點工作密切相關,是推進社會管理的創新之舉。”在企業打拼多年的吳國平對此感觸頗深。

 

他從一個記憶猶新的事例繼續侃侃而談。“徐某是韓國落戶園區的一家半導體公司員工。近日從該企業辭職后,訴至法院向公司索賠夜間延時加班工資2.2萬元。法院審理后發現,該公司配備了休息場所,員工夜間加班長期處于等待和休息狀態,勞動強度明顯低于白班正常工作強度,完全認定為工作時間明顯不合理。遂依據省高院、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指導意見》相關規定,對夜間勞動時間予以了合理折算,最終判令公司支付夜間延時加班工資9800元。在保護員工合法權益的同時,大大減輕了公司負擔,韓方老總還親自登門感謝法院秉公執法。”

 

得知濱湖法院自5月成立勞動爭議巡回審判法庭至今,共巡回審判112次,合計審結案件275件,吳國平豎起了大拇指嘖嘖稱贊。

 

據介紹,法院勞動爭議庭每周定期在區勞動仲裁院巡回審判,實行就地快立、快審、快結的“三快”審判方式,開設“綠色通道”,重點運用調解方式,及時化解勞動爭議。

同時,法院以此為紐帶,積極加強與區總工會、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區勞動仲裁委的聯系,針對新頒布的法律法規、政策及案件處理中的熱點和難點,定期以案例研討、法規解讀的方式分析疑難案件,最大限度統一裁審尺度。

 

“如何實現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間的利益平衡,在促進就業、企業生存、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之間實現互利雙贏,濱湖法院交出了令群眾滿意的答卷。”吳國平欣慰地說。他認為,法院始終以“服務大局,為民司法”為前提,把各項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去謀劃和思考,實現了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

 

采訪結束之際,吳國平在《濱湖法院2010年度人大報告》上鄭重簽下了寄語:經濟建設的快車飛速向前,法院服務經濟的方式也要不斷推陳出新。希望法院進一步創新司法,拓展服務保障職能,司法事業在保障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進程中必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