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鎮江市京口法院將2009年確定為“和諧司法推進年”。全院干警圍繞“和諧司法推進年”主題活動,堅持調解優先原則,從創新調解工作機制入手,大力加強訴訟調解工作,傾盡真情和耐心,春風化雨般演繹和諧動人的故事。1至4月,民商事案件調撤率達81.7%,列全市法院首位。

六名農民工露出笑容

2009年春節前,鎮江市某私營企業的六名農民工,因單位經營虧本,老板王某躲債下落不明,在追索工資無門的情況下,向京口法院提起訴訟。本案因王某下落不明,完全可以依法公告送達,缺席審理并作出判決。但是,承辦法官想到是,如果就案辦案,不但時間拖得很長,而且判決的執行也是個問題,不能從根本上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更有可能會引發矛盾的激化。為此,承辦法官決定盡力調解結案,妥善化解矛盾,最大程度地使他們的合法權益得以及時兌現。由于王某因欠債一直躲避在外,承辦法官五次上門做王某父母及哥哥的工作,告知他們王某若不履行相應義務將承擔的法律后果。經耐心說服,王某的父母及哥哥在王某依舊下落不明的情況下同意幫王某墊付員工的工資,六名員工撤回訴訟。春節返鄉前,六名員工領到了全年的薪水,都露出笑容。法院的耐心細致工作,化解了雙方矛盾,促進了社會和諧。

點燃父子間泯滅的親情

57歲的朱先生與兒子朱甲因32萬元的房屋拆遷款的歸屬問題產生矛盾,于20091月向法院起訴,要求兒子朱甲返還拆遷款。朱甲申請法庭追加其弟朱乙作為第三人一并解決糾紛。在該案的審理過程中,朱先生又以兒子朱甲、朱乙拒絕履行贍養義務,將兩個兒子告上了法庭。

考慮到該案系因家庭糾紛引發的親情官司,先生年老體弱,有病無錢治療,主審法官查清情況后,采取多渠道疏導方式,發動居委會、當事人的親戚同做當事人的思想工作,用“虎毒不食子”、“百善孝為先”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父子進行勸和,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重燃父子間的親情,父子三人終于達成了調解協議,朱甲將所住房屋轉歸父親先生所有,并給付父親2.5萬元,給付弟朱乙7萬元;朱甲、朱乙軍每月分別給付父親贍養費330元和200元。一家人重歸于好。

因房屋拆遷補償款產出矛盾,父子相繼鬧出財產返還和贍養的親情連環官司,在法院的傾情調解下,得以妥善化解,保護了老年人合法權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創新機制強調解促和諧

京口法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各項工作,真正把服判息訴、案結事了作為審判執行工作的“硬道理”,把讓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衡量法院工作成效的“硬標準”,創新了“三鏈式”調解、案件速裁、合力調解、多元糾紛解決四項新機制,預防和化解糾紛,促進社會和諧。

該院實行對每一個案件進行“三鏈式”調解,即案件受理后,先由法官助理進行庭前調解,隨后是法官庭中調解;對不宜當庭宣判的,法官助理庭后再調解;凡當事人同意放棄答辯期,自愿提前進行開庭或調解的案件均作為“速裁”案件,在立案時即詢問原告案件的爭議焦點,先做好原告的調解工作;送達時詢問被告糾紛發生的原因及對原告起訴的想法,再做被告的調解工作;對于一些當事人對立情緒嚴重、雙方矛盾激化的案件,邀請原、被告所在地的村(居)委會調解主任、當地有名望的長者及親朋好友協助法院做好雙方當事人工作,對于涉及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的案件,則邀請工會、婦聯、團委、殘聯等人民團體派員參與調解,促使案件調解的順利完成。此外,該院還大力加強“訴訟對接”工作,建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今年年初,率先在院本部和諫壁人民法庭分別設立了人民調解工作室,選派調解經驗豐富的法官參與案件調解工作,旨在通過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減少案件進入訴訟渠道,減輕法院的審判工作壓力。從目前運轉的情況來看,效果比較明顯,20%左右的案件在訴前即得到了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