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法院通過對該院近年來所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調查分析發現,少年犯中進過網吧的占93%,沉迷于上網的約占56%。在這些刑事案件中,受害人的受害也大多與上網有關。網絡已成為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大因素,未成年人網絡犯罪現象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

一、未成年人網絡犯罪的類型

所謂未成年人網絡犯罪,是指未成年人以網絡為犯罪誘因或犯罪手段,以網吧及其附近為犯罪地點,以及所有與網絡有直接或關聯的犯罪行為。從門頭溝法院近兩年來受理的案件來看,未成年人網絡犯罪主要有以下五種類型:

(一)為獲上網費用,鋌而走險盜搶。有些未成年人由于長期沉迷網絡,沒有經濟來源,缺錢上網而去盜竊、搶劫,犯罪所得的贓款均在網吧揮霍掉。

(二)網吧結交佞友,引入犯罪歧途。有些未成年人原本品質不壞,但由于經常出入網吧,結識一些社會上品行不良的人員,被引入犯罪歧途。在共同犯罪案件中,絕大多數未成年罪犯都是在社會不良青年的鼓動下參與犯罪的,而未成年人與社會不良青年大多都是在網吧或通過網絡聊天結識的。

(三)長期吃住網吧,性格偏執暴力。有些未成年人由于沉迷網絡游戲,將虛擬世界中的暴力游戲轉移到現實生活中,產生嚴重的暴力傾向,實施持刀搶劫、故意傷害等暴力犯罪;還有些未成年人由于長時間上網,變得孤僻、冷漠、怪異,難以與人交往和溝通,因一點小事就容易引發違法犯罪行為。

(四)淫穢信息誘惑,終日想入非非。有些未成年人瀏覽黃色網站,受到網絡上淫穢信息的誘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實施強奸犯罪行為。

(五)網上聊天爭斗,網下實施報復。有些未成年人在網上聊天過程中產生口角,互不服輸,便在網下進行報復,甚至實施故意傷害、聚眾斗毆等犯罪行為。

此外,被害人的受害也往往與上網有關,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長期沉迷網吧,成為侵財目標。在網吧內,社會上一些閑雜人員比較多,而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不強,當他們沉迷于網上游戲、聊天室不能自拔時,往往成為社會上一些人侵害的主要目標。

(二)少女網吧交友,輕信他人被害。有些未成年少女經常去網吧上網,又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往往陷自我于危險境地。

二、未成年人網絡犯罪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未成年人處于心理生長時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貪玩,被網絡這個巨大的超現實世界所吸引,難以自拔,在沉迷網絡聊天和暴力游戲后,極易受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響,走上犯罪道路。同時,未成年人敏感而又輕率,抵抗力和自制力都比較弱,在網吧這樣一個各色人等交雜的場合,極易與別人發生沖突,或受到不良人員的引誘,而實施違法犯罪行為。

(二)家庭原因。在喜好上網的未成年罪犯中,60%生活在單親或父母離異后重新組合的家庭,20% 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跟隨祖父母生活,另外20%雖然生活在健全家庭中,但父母或忙于工作,或文化水平低,平時與孩子極少溝通。這些未成年人由于缺少父母關愛、家庭溫暖,往往性格比較孤僻、自卑,不愿回家,而網絡恰好填補了未成年人內心的空虛,可以讓他們在虛擬世界中發泄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導致許多未成年人長期上網,甚至吃住在網吧,早已忘記了現實世界中的一切。

(三)學校原因。一方面,應試教育導致社會將高分數、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唯一標準,學校老師把后進生、雙差生視為“害群之馬”,言語中時常流露出對他們的嫌棄、歧視,導致這些未成年人在學校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尊重,便到網絡中尋找自己的價值,以獲得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功和滿足。另一方面,學校只重文化教育,缺乏網絡安全教育及法制教育,也沒有為學生提供安全的上網條件,使得一些學生以曠課、逃學等方式到黑網吧中上網,陷入虛擬世界難以自拔。

(四)社會原因。一方面,網吧管理不到位。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但現實中很多網吧不但違反規定允許未成年人入內,并24小時營業,甚至為未成年人提供吃住等便利條件,使未成年人有條件長時間沉迷網絡,脫離家庭監管。另一方面,網絡監管存在漏洞,許多色情電影、暴力游戲、非法論壇屢見不鮮,這些暴力、色情信息能夠被未成年人輕易獲取,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誘因。

三、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網絡犯罪的對策

由于未成年人網絡犯罪原因的復雜性,必須由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齊抓共管,才可能有效地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網絡犯罪。

(一)家庭預防。因為家長與孩子接觸最多,最了解孩子的性格以及生理、心理的變化,所以家庭在預防未成年人網絡犯罪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家長要盡到監護責任,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給孩子應有的家庭關愛和教育,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及心理傾向,防止孩子因心理空虛或缺少關愛而沉迷于網絡。其次,家長要與孩子共同去學習、了解網絡社會,能夠與孩子就網絡話題進行交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和使用網絡。第三,面對孩子不良的網絡行為,家長不能一味責備、限制或禁止,要根據青少年的特點進行疏導和指引,一起面對網絡中的問題,培養孩子良好的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防止孩子因沉迷網絡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學校預防。學校是培養未成年人道德觀、價值觀以及心理素質的最重要的主體和場所。為預防未成年人網絡犯罪,首先,學校應當開設網絡安全防范教育課,使學生了解網絡犯罪的樣態和危害性,從正面引導未成年人對網絡的興趣,鼓勵和指導未成年人對互聯網的合理、正確使用。第二,學校應當開設心理教育課,疏導和緩解未成年人不正常的網絡心理和情緒,為未成年人之間及未成年人與家長之間現實交流創造良好的環境,培養未成年人對老師、家長的信任感,遇到問題時能夠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分辨、控制能力,主動尋找正常、有效的解決方式和途徑,而不致沉迷于虛擬世界中。第三,學校應當開設法制教育課,使中小學生知法、懂法、守法,遠離網絡犯罪。

(三)社會預防。社會預防即由政府牽頭,綜合社會各種力量,共同打造網絡與現實并存的雙重和諧世界。首先,政府要通過法律手段加強對網吧的管理,公安、文化、工商、郵電等部門應相互配合,各司其職,規范網吧等互聯網經營場所的行為。第二,政府要通過網絡過濾的技術手段對網絡進行管理,防止未成年人從網絡中獲取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第三,網絡業界各種主體,包括網絡運營商、網絡服務提供商、網吧等,應當進行行業自律,杜絕青少年受到網絡信息的污染。第四,其他社會組織也應發揮自己的作用,如司法機關主動對未成年人進行網絡犯罪與被害的法制宣傳教育,有關部門可以組織專門機構矯治青少年網絡成癮,及時治療未成年人因沉迷網絡導致的人格、心理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