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所共建 江蘇下出“聯手棋”
作者:朱敏 發布時間:2012-05-07 瀏覽次數:1038
“全省人民法庭已與843個公安派出所,754個司法所,249個交警隊,2025個鄉鎮街道、社區村居建立了矛盾糾紛預警、排查、化解聯動機制。”5月初,在江蘇全省人民法庭與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庭所共建”工作全面啟動兩年之際,記者隨同在寧部分全國人大代表走訪了部分人民法庭。
代表們認為,法院積極推動,公安、司法聯動,基層組織互動,通過整合基層管理資源合力化解矛盾糾紛,“庭所共建”這一人民法院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新舉措,生動體現了人民法院對人民群眾司法需求的積極回應。
■聯動調處
互補給力
“王庭長嗎?我是廣益派出所小吳。我們正接警一個工傷事故,工傷賠償相關法律不大熟悉,能否派一名法官來派出所?”從小吳急促的語氣中,無錫市崇安區廣益法庭庭長王麗君感覺到事態嚴重,她決定親自去協助處理。
“不行,不給個說法,我們不走,全住在派出所!”廣益派出所內,10多名農民工圍坐在一受傷男子周圍,情緒激動地嚷嚷。
受傷男子是一名外地農民工,幾個月前在一樓盤的建筑工地做工時不慎摔跤致左腿骨折,包工頭不知去向。為向建筑公司討要說法,該男子召集親友10多人聚集到工地,阻撓施工。廣益派出所接警后將聚集人員和工地負責人帶回派出所。然而由于警員對工傷賠償法律不太熟悉,勸說中該男子和親友們誤認為派出所故意偏袒建筑公司,情緒更加激動。
王麗君一邊耐心傾聽男子講述受傷經過,一邊詳細解釋了工傷認定程序以及關于工傷賠償的政策和法律規定,勸其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她明確表示,如果最后仍需走訴訟途徑,法庭將根據相關規定建議法院免收其訴訟費。該男子詳細詢問了相關訴訟程序后,帶著親友離開了派出所。
廣益派出所副所長陳建中向記者介紹,由于廣益位于無錫崇安新城,外來流動人口總數現已超過城市常住居民人口。近幾年110接警量不斷攀升,接警中刑事和治安糾紛一般能較快甄別迅速處理,但民事糾紛特別是涉及專門領域的民事訴訟賠償范圍和標準的確定等,有時警員會因不太熟悉而讓老百姓產生“推”的誤解。“庭所共建”中法官及時提供的法律咨詢和現場協助,往往能有效防止糾紛特別是群體性糾紛的升級。
在廣益法庭,記者見到了法庭與派出所簽訂的共建協議,其中明確:雙方以定期矛盾糾紛函告書為載體,將雙方已經處理完畢和正在處理中的矛盾糾紛進行雙向函告。對于派出所正在處理而又有訴訟可能的案件,法庭要主動介入協調化解。在居民戶籍調查、配合強制執行等方面,派出所要與法庭通力協作。
協議中特別明確“責任追究制度”,即雙方將對接工作納入考核范圍,對在共建對接過程中調解化解矛盾不力的人員,在年終考評時,取消其評先評優資格。
記者了解到,因“庭所共建”工作成績突出,2010年和2011年,廣益法庭連續獲得“江蘇省涉訴矛盾糾紛化解先進集體”稱號。
5月2日下午,南京孝陵衛法庭,記者巧遇前來法庭共商“孝陵衛地區矛盾糾紛調解人才庫建設”的孝陵衛派出所和司法所領導。
記者了解到,2010年,孝陵衛法庭簽訂了與派出所的共建協議,2011年,又簽訂與司法所的共建協議。協議包括人民法庭在司法所設立“人民法庭巡回審判點”,司法所在人民法庭設立“人民調解工作室”,以此作為共建工作的平臺。正在會商的“人才庫”建設是2012年度三家“庭所共建”工作重點推進項目。
“法庭地處老城區,老城區人員混雜,往往成為社會管理的軟肋和薄弱環節。聯合三家力量,特別是分布到'點'上的基層民調人員力量,可以在互通互融中有效進行矛盾糾紛的聯排聯調與聯處。”庭長朱紀國介紹,共建工作兩年來,城區民事刑事案件發案率逐年降低,法庭涉訴信訪工作連續保持“零進京上訪”。
■聯手防治
共同研判
一個協議,一個基地。5月3日,記者在蘇州震澤法庭看到共建工作促就的三個“相互給力的基地”。
2010年11月初,震澤法庭和震澤派出所簽訂“庭所共建”協議,同年12月初震澤法庭掛牌成立“基層民警調解技能培訓基地”。2011年2月,法庭與震澤司法所簽訂了“庭所共建”協議,同時“人民調解員實習培訓基地”在震澤法庭掛牌成立。培訓基地建立了定期指導、信息通報、矛盾研判等工作機制,實現了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的無縫對接。2011年4月,法庭與震澤城管隊簽訂“庭所共建”協議,同年5月“基層城管隨崗培訓基地”在震澤法庭掛牌成立。
一月一次的政法工作例會放在月底。“例會參與人員有派出所、司法所、交巡警中隊、城管隊以及轄區曹村村委會工作人員。”震澤法庭庭長吳建中介紹說,“組織召集例會,一方面是征集對法庭工作的建議和意見,另一方面是最大限度搜集各類矛盾糾紛信息,并分析歸納出具有實際參考意義的風險預警提示,提出操作性強、效果好的建設性意見。”
翻閱震澤法庭2011年初針對部分小微企業生存狀態及可能引發糾紛所做的調研、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婚姻狀況可預測的“離婚潮”所做的專項調研,記者感觸法庭工作的細與早。
說到這個“早”字,曾經是南京中醫學院高材生的吳建中給記者講起“神醫不聞”的典故。春秋戰國時期,扁鵲并不認為自己是神醫,說他哥哥的醫術比他高得多。但因為在還沒有生病之前,他哥哥就會告訴人們如何去保健、養生、調理,導致被告訴過的人以為自己本來就沒病,所以就感覺不到他哥哥的高明之處。
在吳建中看來,通過聯手防治共同研判,把問題隱患消滅于萌芽狀態乃至未萌之前,將其作為共建工作的主要著力點,可以有效減少社會管理成本。
吳建中認為,共建相當于醫學中的辨證論治。他比喻說,好比箭頭在肩上,庸醫會把病人胳膊上的箭桿剪掉就萬事大吉,“剩下是內科的事不歸我管”。共建的理念并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在于辨證論治,協同給力。“這樣也許在第一個醫生那里,箭傷便可以徹底化解掉。”
“所”是一個體系
5月4日,記者來到鹽城東臺時堰法庭--全省“庭所共建”源起法庭。該法庭2009年率先創建“訴警對接”糾紛化解模式,當年這一共建模式即有效解決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173件。2009年底,這一做法受到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和省公安廳的高度評價。
“當初創建這一糾紛化解模式主要動因是,道交糾紛調解工作量太大。”時堰法庭庭長趙建東坦言。
現如今,共建工作開展三年來,法庭的共建觸角已廣為延伸,“去年年底,轄區四家企業老板因資金鏈斷裂棄企出逃,涉及拖欠水鄉群眾集資款、工人工資數百萬元。推舉工人代表順利變賣企業機械設備原料后,在清償現場派出所布置警力維持秩序,司法所勞動所進行工資的核對,變現款的保管發放,鎮黨委政府坐鎮指揮。”回憶這樣一幅“共建”圖景,趙建東認為,“庭所共建”,“所”應該是個更寬泛的概念和組成。
“或者說,'所'是一個體系,矛盾糾紛化解體系。其原點是一庭兩所,實踐中不斷生發成長為更廣泛的基層社會管理力量。”鹽城大豐三龍法庭庭長杜美齡認真斟酌著表述。
2010年,杜美齡由大豐市人民法院行政庭調任至三龍法庭,豐富的黨委政府協調工作經歷促使她考慮運用黨委政府力量聯合基層社會管理力源,來突破蘇北農村矛盾糾紛量多復雜的困局。
近年來,三龍法庭不斷拓展共建范圍,形成以派出所、司法所、交巡警中隊、法律服務所、村(居)民委員會共建共治為核心,以解決農村突出問題為重點的農村基層矛盾糾紛防護網。共建體系隨后在大豐法院五個法庭全面推廣。
這一成功做法引起了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大豐市委、市政府專門轉發該院《關于在人民法庭轄區內開展“庭所共建”創建“和諧鄉鎮、無訟村居”活動實施意見》的共建文件,并將其納入“大調解”布局,列入政法綜治考核評價體系。
在該考核評價體系中,三龍法庭創新社會管理的平臺--“平安月報”已在全省推廣。月報中有各村居在法庭的案件數量及具體案件的處理情況,典型案件中存在的不穩定風險,法庭在司法建議中給予的具體意見,法庭開展各項工作的動態情況等。
可以說,“平安月報”不僅成為基層組織了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更是基層組織解決突出問題的大參考。
“社會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系統工程需要的是通盤考慮,多方共進。”杜美齡認為。她告訴記者,最近省高院又制定下發了全省人民法庭涉訴矛盾糾紛月通報、季分析、年報告的統一格式,“這將進一步讓共建工作走向制度化、規范化。”
2012年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關鍵之年,是全國法院涉訴矛盾糾紛集中化解工作深入之年,如何將這些總體要求與基層組織的管理現狀、基層群眾的司法需求緊密結合,杜美齡在思索、在實踐,全省274個人民法庭庭長在思索、在實踐。